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中心> 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究竟是什么原因?> 正文

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究竟是什么原因?

当年农村打不来粮食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细究其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子不够优良。我国粮食高产应归功于我国农业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2024-01-09
  • 37
有人说过去打不来粮食是怨没化肥,有人说是怨生产方式不对头,谁能说说究竟为啥?……

当年农村打不来粮食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细究其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种子不够优良。我国粮食高产应归功于我国农业科学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家贡献。如果没有杂交水稻根本谈不上粮食高产。

二是肥效肥力不够。当年的农业生产一味靠农家肥,一些丘陵地区土地贫瘠微量元素缺乏,不象后来的化肥大量施用加上测土配方施肥,有效提高了肥效肥力。

三是大集体时代,瞎指挥造成出勤不出力,少慢差费消极怠工也是原因之一。

四是土地碎片化,加上水利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停留在人耕牛耙时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造成减产歉收是常态,偶尔丰产是例外。

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为谢!

我看了众多人的回答,基本上答在点子上,我是农民世家,可以毫不客气说,一颗谷子下田,到时在桌上出现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整个历程基本上经历过。

近些年来粮食产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起码翻了几翻,为什么?

我同意多数内行人的总结,一是种子革新换代,都是培育的优良品种,红苕出现一窝十几斤(或者是一个苕王),水稻用不上双季稻,亩产可出二千斤以上,过去农业社突破干斤亩都难,其中在分田到户前后几年都如此。

二是广泛使用现代肥料与农药,过去庄稼因缺肥,土地瘦养分差,往往长不满粒,一个包谷有不少半节米、空尖尖,玉米杆因红色瘦小而甜当甘蔗吃、谷子、小麦用肥不当成因天灾造成光一把草,有时是可粒无收。三是科学种植,克服了过去管理不当的技术缺陷。

四是机械化的操作,一是耕地质量优秀,节省不少人力,使其更有精力加强农作物的管理,天灾也影响不大,粮食照样有收,稳产或增产的可能性较大。

从刚解放后的粮食亩产三、四百斤,到集体社队时五、六百斤,到七、八十年代的水稻千斤亩,近几年又翻了几倍,一目了然。总之时代不断发展,粮也在不断的产,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事实。

至于少数人提高因大锅饭影响粮食的产量,末免有些牵强,当作你不是瞎说。

我就问一句,合作化以前不是大锅饭,是个体单干,怎么粮食亩产只有三、四百斤呢?为什么土地下户以后十来年,也基本在八九百,千斤亩都难呢?你说集体懒,水稻中途还要用脚去踩二到,加上锄草;红苕中途也要翻1一2回藤,很多操作不得不说是现在人们无法想到的。

再说,如果不是大锅饭时代,用集体力量进行土地改造,兴修水塘水库水渠等,你能保证现在粮食稳产增产?恐怕有相当地区仍处在靠天吃饭之中,反正你不信,我信!

不看到有些评论,我是不想说的。

谢谢头条!

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究竟是啥原因?

过去农民拼死拼活种好地,但秋收得到的粮食还是非常少。那时一般种一亩地的玉米或水稻,亩产五六百斤就算丰收年头了。很多家庭虽然平时非常节约粮食,但还是等不到秋天,家里的粮食就没有了,还要到地里掰玉米青棒子回家凉晒“赶新”吃。

三是田里杂草多,影响庄稼产量。

过去种地,由于没有除草药,田里杂草只能用人工处理,一般在庄稼没淹地时,锄三遍地里的草就完事了。

因此,田里到了后期杂草非常多,又没有办法处理。土地肥水被杂草吸收,严重影响庄稼生长和产量。

在解放前由于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八国联军在中国肆意掠夺、烧杀,侵占我国的宝物。中国人民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英勇抗敌,打败了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敢走了所有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国。这时候我们国家却是一穷二白,一切都得重新开始。当时的中国有六亿人口,人们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毛主席领导全国农民,开展农业大生产,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生产人们急需的粮食,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

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种田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没有新的优良品种,种田技术全是原始的手工操作。农业所需的肥料全靠农民家里的一些农家肥,如草木灰、人粪尿、猪屎尿、牛粪与及农作物的一些秸杆堆沤成肥,这些农家肥远远满足不了所有田地里庄稼所需肥料,造成农作物严重缺肥。庄稼长不起来,严重减产,当时粮食平均亩产只有200一300斤。还有当时农业所需的农药生产还没有发展起来,农作物发生病虫害,没有办法防治,也造成粮食严重减产。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落后,全是原始的手工生产,有时会延误农时,使农作物没有得到适宜的温度和光照,而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加上农作物种子,全是几百年来传下来的品种,遗传年代久远,存在许多缺点,也就农作物品种己过时了。这些都是造成过去农村打不来粮食的主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逐渐发展壮大,国内开始生产化肥、农药,七十年代的中期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生产就在开始使用化肥、农药。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人们就在广泛的使用化肥、农药。八十年代中期,早、晚稻就出现了新的优良品种杂交水稻,农村就在逐步使用简单的机器,当时的粮食平均亩产已达了1000斤,人们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国家还有一定的储备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粮食作物新的优良品种层出不穷,一代一代的杂交水稻新的优良品种不断涌现。现在的粮食平均亩产将接近2000斤,按我国现有土地,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粮食不但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年年有余。

过去农村打不来粮食,是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农民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品种的老化过期,没有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粮食严重减产,这些都是造成过去农村打不来粮食的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应该是旧中国留下的农业基础薄弱,水利设施几乎空白,都是毛爷爷领导下后建的,缺少化肥,缺少良种。后来,为什么增产了?实际上,建国后我国的粮食一直在增产,所以,建国后人口增速那么快,而国家底子薄,国家建设需要全方位大笔投入的情况下,人民的生活都在改善。改开后,感觉粮食很多了的原因,概括一句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人时代修建的众多水利工程都已完工,开始发挥作用;在七十年代,伟人抓住有利的国际形势,建设的大批化肥厂竣工投产;伟人时代培育出的优良种子开始推广。如让中国人吃饱大米饭的、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在1967年立项,1973年培育成功,在1976年开始在全国推广;动用了伟人时代储备的大量战备粮。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个人,过去农村的土地打不来粮食是啥原因呢?

我当生产队长非常偶然。一九七七年,我参加高考落榜,本来打算复习一年继续迎考。但我们生产队男劳力基本都在社队企业工作,留在家里的,除了老弱病残,就是我这个不受大队书记待见的家庭子女。生产队长实在没人干,当时是连年欠产,粮食不够吃,没办法,大家只能把生产队长的帽子戴在我的头上。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当这个生产队长,只是家里粮食年年不够吃,我也实在饿怕了,特想改变这样的状况,所以硬着头皮挑起了生产队长的担子。

一九七九年春耕季节,我们那个大队书记突然认定一九七八年的丰收,我有贪污行为。栽秧季节停了一个星期进行查账,结果什么也没有查出来。我非常寒心,从此撂挑子不再管理生产队事务,大队书记指定了一个人行使生产队长权力。这一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是我们生产队粮食产量历史上最低的一个年份。

那时,我们生产队就是这样折腾内耗的,生产力都白白折腾浪费了。其它生产队可能折腾的形式不一样,但同样有各种形式的折腾,这样,生产力都被折腾了,哪里还能谈到增产增收?!

一九七九年的冬天,我们生产队开始分田到户。原来在社队企业上班的人,也赶回家种地。一九八零年,家家都是大丰收。

你要问过去农村打不来粮食究竞是啥原因?听我老五为你来回答。

生产责任制的这些年,机械化不断发展,优质杂交种子的逐年科研推广,化学肥料、农药的合理使用,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这些因素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由此不断提高,亩产粮食1500斤已经不算高产量。有些农户一个家庭的粮食产量可超过去一个生产队的粮食总产量。全村目前粮食总产量比集体生产队时翻了六倍多。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以前打不下粮食是因为缺少科技力量的支持,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差。现在稂食产量提高,离不开科学与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的变化。粮食生产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也是人民生活最起码的保证。

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无良种、无技术、缺化肥、没有一个好的“当家人”等原因造成的。

乍一看,确实如此,但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离问题的本质还差得远呢。

比如问:你怎么走得这么慢?回答说:因为我没有自行车、没有汽车。表面看,这回答很合理。但其实并未接触到走得慢的问题本质?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只要进一步问:你为什么没有自行车或汽车?就能接触到问题的本质了。

当时为什么缺乏良种、技术和化肥等?皆因国家穷、科技不发达、生产不发展呗!为何如此呢?穷折腾是主要原因;另外,人这个重要的生产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解放也很要命!生产队这种生产方式,就是导致生产力不能获得彻底解放的错误做法。

很多人认为,生产队搞不好,主要是缺乏一个好的当家人。

确实,有一个好的当家人的生产队,相比没有好的当家人的生产队总体要好些。但问题是:

有好的当家人的生产队为什么那么少?若普遍都有好的当家人,为什么粮食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为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无所谓当家人了,粮食产量就能提高很多?是突然因为有了许多良种、技术和化肥吗?显然没那么回事!

结论:农业这种相对简单的劳动,生产队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当家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远不及部队、企业、工厂等行业。

部队、企业、工厂等,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管理;而农活的轻重定性、工分的高低评定、分配怎么才公平等问题就是一团乱麻,从而使生产队的管理繁琐而效果欠佳,故相对搞得好的生产队不多。

而一大包干,这些问题,统统自然就消失了!所以,根本的问题,在于不顾农业生产的特点,违反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没有对人性因势利导,从而调动不起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自然就不会高啦!

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自然使粮食产量得到了增加。更重要的是,使农村的大量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可以进城务工,投入到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中,使国家逐步繁荣昌盛起来。在此大环境下: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良种、化肥、农技、农机等日新月异;粮食产量进一步得到提高——迄今为止,我们也连续十多年获得丰收,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产粮大国的地位。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如此的光景!

主要还是没有良种,古话说好种出好苗,自留种子虫咬霉变发芽率低,出苗密度不够,同时基因不好很难高产。二是没有农药苗稀草欺。人工锄草必晴天两天以上,草才能死,遇着连阴草比苗旺,特别水田草更难锄下雨晴天忙不停,水生杂草照样生。即使人多地少草能尽,虫子你用什么治?草荒虫灾能高产吗?三是没有水源,没有水利设施全靠天收。俗话说七天不吃饿不死,五天不喝活不成,说明水的重要。何况庄稼,天旱收一半,雨涝不见面。水旱交替能高产吗?四是化肥,庄稼一枝化全靠肥当家。过去也造农家肥用土垫牛铺,两天出牛铺,猪粪羊粪,鸡屎人屎,青蒿焐大堆发酵上地,也只是一年临一块薄薄施一层,其余地块没有肥料,就象没爹没娘没吃没喝没有营养的孩子,能高产吗?五是无大型农机无力深耕。造成土地板结水土流失,农作物根系不发达,也不会高产。纵观几千年小农经济,种植自由。从刀耕火种到牛耕人收又有哪一家亩产突破五百斤的。为争水源村与村斗,族与族拼,又能保住几亩水浇地,为排水户与户闹,人与人争,遇水灾还不是一遍汪洋。只有在新中国才逐渐实现了水畅肥足种良密植药管,粮食产量大幅度逐年提高,并迎来了新时代十几年的粮食连续丰收。

人为因素,主要是干部瞎折腾。1972年,我12岁时就开始参加生产队劳动,每年寒暑假及农忙时节都要到生产队劳动,每年要出工1百天以上。1976年高中毕业,到1982年分田单干,正式到生产队劳动,每年在355天以上。

在这10年,除了犁地、播种、插秧、锄草、拔草、打药、收割等正常农活外,多半时间都在做无效的劳动。具体有哪些呢?

一、做田埂。每天做3米,宽、高、光滑度都是有标准的,不达标不让回家。分田单干之后,邻居之间都要做田埂,我一天轻松做80米,宽、高、光滑度不讲,能关住水就行。

二、整地3整3拖,一块地要整6遍才能插秧。分田单干之后,我当天整地,次天插秧,稻子长势比整6遍的好,产量也高些。

三、挖河填河。我出生在一个秀美的水乡小村庄,家门前有林荫小路,儿时经常在路边捉知了、蝴蝶、蜻蜓,釆食桑葚、树莓等。屋后又一条弯弯的小河,儿时经常在里面游泳、捉鱼虾。河边,我们家有5棵楝树蔸,每隔5年,上面就能长出15棵能做檩子的楝树来,每棵能卖20元,是家里的一笔大收入。某天某书记手一挥,在门前挖条河,将后面的河填掉。一时树木被毁,房子被拆。

还有大搞园田化、大办沼气、学大寨样板田、超密度试验田、生物防治区(到处捉黄蜂过来)...都是某人拍一下脑袋,群众要忙活好一阵子。

有人说是当时没有肥料、农药、良种。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候氏制碱,解放前我们候氏制碱厂就生产出了氯化铵。5、60年代,1059、1605、DDT、六六六、4049、乐果、膦铵、五氯酚钠、西维因、赛力散、石硫合剂、波出多液等农药已广泛应用。至于良种,也是不断在更新。水稻,单干前我种过黄毛毡、农垦58、691,青冬、广陆矮。棉花种过岱字棉、鄂光棉。就是大家经常说的杂交水稻,我们生产队74年就开始杂交水稻育种试验了,当时叫三系水稻。不育系是二九南1号,恢复系是IR(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24,保持系不记得名了。当年我们生产队每亩只能制出3、50斤种子。

中国人为了填飽肚子,多打粮食,奋斗了几千年。

我们这里是华北大平原,土地肥沃。建国前后每亩地的产量才200斤左右,那还是丰收年景,如果碰到灾年,甚至颗粒无收。

建国后,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粮食产粮那么低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总结下面几条。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刚分到地的小农户沒有力量购买牲畜和先进生产工具。生产方式仍然十分粗放,粮食产量还是较低。

后来的互助合作运动,生产资料共同使用,加上初步的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到1956一1957年,粮食产量亩产达到了400斤以上。

但是天灾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就我们大平原来说,水灾是最突出的。我记得大的水灾就有三次。洪水过后基本没了收成。直到疏浚了海河水系河道,上游修了水库。才使洪灾大为减少。

其它灾害,如盐碱整个冀鲁豫交界的黑流港流域都是盐碱地,很多作物不能生长,产量很低。

荒沙,别不信那时候河北平原也有荒沙围城,庄稼也不能很好生长。

旱灾也是比较多发的灾害。

那一代人在伟人领导下,治沙治碱,修井打渠。硬是把千里大平原都变成了良田。

从1959年开始,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粮食减产,灾害严重。直到1963年粮食产里又恢复到亩产400多斤。自此粮食产量步步增加。七十年代亩产七八百斤。八十年代一千多斤。直到现在亩产两千多斤。

那么除了土地和灾害这两个要素之外,还有那些要素呢?

一:化肥,营养是基础,当有了充足的氮磷钾和必要的微肥。农村从60年代开始逐步推广使用,逐渐大面积大量使用。

二:水,电的普及使用,农作物才可能喝上充足的水。增产才有保障。

三:良种的推广,优良的品种对粮食增产功不可沒。

四:农业机械化,只有农业机械化才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才可能保证持续增产。

以上是主要因素,还有一些其它因素。

总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粮食能够达到今天的水平。也许还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可能建成农业强国!

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究竞是啥原因?

听这问题不大,答好真不易,要说究竟,也难说圆满。现就基夲原因说说。

一,种田技术落后,特别是种子,老化。有水,有肥产量低,产量有限。

二,靠天产粮,机械化落后。禾苗离不了水,过去,有水引不到田里,地下水开采不出来,利用不上。如遇大旱,颗粒无收。遇小旱,减产。

三,肥料不足,只有少量农家肥,对整个农田而言,杯水车薪,根夲不够用。

四,植保跟不上,农作物有病,有虫,无能为力。严重时,绝收。

粮食的增产是有多方面因素促成,减产,绝收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够了。种田也不易。

从现在说,农村打的粮食是比过去多的多。但是农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种子奥妙无穷,水肥促控,植保环保科学,粮食产量,品质这些都需要研究,实践,总结,提高。

现在与过去比是进步了,往前发展,现在就是落后了。有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有广大农村农民的积极配合,不远的将来,农村会打出比今天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粮食。

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究竟是啥原因?首先要明确“过去”指的什么时候?我是生在1935年的人。那时日本鬼子侵略中国,人们一天到晚想的是怎样与日本鬼子周旋,哪有精力从事生产?日本投降后,还乡团又来欺压人民,国民党反动派不顾人民死活,从来不搞水利建设,几乎年年不是水灾,就是旱灾,从来没人来改良种子,人们只得靠天吃饭,每亩地年产粮食只有五六十斤,当时全国只有4亿5千万人,大多数人还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人均寿命只有30多岁。1947年我们那里解放,毛主席提出“耕三余一”,马上开展大生产运动,兴修水利,开展精耕细作,粮食年年增收,特别是全国基本解放以后,经过三年恢复时期,接着大兴水利,深耕细作,改良土壤,开始选种,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到了70年代,亩产达到七八百斤,袁隆平开始改良水稻,培育种子,国家引进化肥工业,建设8万多座水库,劈山开岭挖红旗渠,推广大寨田,促进粮食增产,保证全国增长到近8亿人的吃饭,能说那时打不来粮食吗?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有了水利工程的支撑,加上大量使用化肥,种子不断改进,使得农业继续增产。

包产到户以前,搞的是集体所有制,大锅饭,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挣工分时代,没有哪个会认真的干活,种庄稼,那时候也不上化肥,也没有机械化耕种,土地贫瘠,收成自然差,所以打粮食少,吃不饱,也没有多少力气干活。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就改变了很多,大家伙都有干劲了,自己不干就没有饭吃,必须把所有精力放在土地上面。最终得到一个大丰收,慢慢的粮食越来越多了。谢谢

这个问题答案非常简单,一是种子,二是化肥农药,三是机械。这三点都是科学,产量与生产摸式一点关系都没有。至古农民是勤劳的,说农民懒是什么意思?现实怎么出来这么一伙人,这都是什么人呢?伟人都说,人民万岁呢?国家领导都说伟大的民族呢?这是怎么了……

Copyright © 2010-2025YangTaTa 简约CMS社区版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1007044号-13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