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公路养护面临资金困境
公路养护资金缺口扩大
经过二十多年的“大基建”,中国已经建立了密集的公路网。然而,随着这些公路逐渐进入维修期,养护资金缺口问题日益凸显。2024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全国普通公路每年的养护管理资金需求缺口约为50%,约40%的普通公路处于“列养但无钱养,应修但无钱修”的困境中,且这一缺口还有扩大的趋势。
农村公路养护问题尤为严重
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广泛,公益性极强,占中国公路总里程的85%,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交通方式。根据国务院2024年11月29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公路发展》白皮书,过去十年,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250万公里,截至2023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60万公里,较十年前增长21.7%。然而,由于县级财力有限,农村公路的养护资金问题尤为严重。
“重建轻养”现象普遍
历史背景
高琳,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指出“重建轻养”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首先,过去农村公路建设的重点在于弥补数量上的不足。特别是在2000年之前,农村公路条件非常差,许多地方甚至只有泥巴路。国家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的推动下,开始大规模建设农村公路,以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
政绩导向
其次,地方主政官员普遍存在“建设才是发展”的观念,忽视了存量基础设施的养护重要性。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以增量为导向,导致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通过新建基础设施来展示政绩,而对已有设施的维护和预防性养护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财政管理制度
最后,财政基础管理制度也是造成“重建轻养”现象的重要因素。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初期,融资概算通常只考虑建设成本,而忽视了后续的养护费用。这导致了养护资金的来源单一且增长乏力,进一步加剧了养护资金的短缺问题。
研究与建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琳及其团队在长三角、珠三角及西南地区的多个县市进行了深入调研。他们发现,地方政府在公路基础设施领域的养护观念需要转变,养护资金来源应多元化,同时应建立公路资产报告及信息披露制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公路养护工作。
未来展望
面对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巨大缺口,高琳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财政管理制度,提高养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路养护,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说明,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www.xiezha.com/question/38f69a2dc3fe4e458516ff767f02d0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