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中心>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正文

如何评价日军的掷弹筒?

日军的掷弹筒,也称“九二式歩兵砲”,是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使用的手持式反坦克武器。它的发明和使用对于日本陆军在二战中的战术战斗贡献了很大一部分,但同时也给盟军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 与其他国家的手持反坦克武器相比,日本的掷弹筒装置更为轻便,操作简单,而且比较容易生产,因此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广泛的装备和使用。由于其高精度的瞄准机制和强大的火力,掷弹筒往往能够在短距离内精确地摧毁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从而在一些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掷弹筒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它的射程比较短,只能在100米左右的距离内发挥作用,而且装填速度较慢,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准备下一发射击。另外,掷弹筒的威力虽然强大,但对于装甲较厚的坦克或车辆,往往需要多次射击才能有效摧毁。 总的来说,日军的掷弹筒是一种相当成功的手持反坦克武器,对于日本在二战中的战斗有着重要的贡献。但是,它并不是万能的,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局限性。至于为什么美国没有辙,可能与当时的情况有关,包括美国军队对于该武器的认知和准备,以及当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环境和战术策略等因素。
  • 2023-07-23
  • 44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掷弹筒?二战那会也就日本人把这东西当回事,把这玩意作为一种作战必备的武器进行研究列装的。

其实说道根子上,也就是日本人穷的一种无奈之举,咱说不好听的,就这玩意拉到太平洋战场上,也就是初期玩个出奇制胜而已,后期活不过三秒,就被撕成了碎片片。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咱中国也研发过!”

您要是严格的说,咱顶多就是模仿而已,算不上研发。

好了,废话小编也不多说了,咱直接入正题。

说说掷弹筒是咋来的。

话说,掷弹筒算是日俄战争之后突发奇想的产物。

当年日本人穷的都当裤子了,但为了获得瓜分中国的利益,向着沙皇俄国发起了挑衅。

为了这场战争,日本人可劲的借钱,顺道还拉拢美国人英国人作为自己的后盾支持自己。

那么沙皇俄国作为一个好到没朋友的庞然大物,在这场战争中被日本人击败了。当然日本人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可这个代价在日本人的眼里,很值得。

因为他们不仅拿到了沙皇俄国在中国的利益,还向其他列强证明,日本人确实是一个有实力的家伙,至少有资格参与到分享中国的利益当中。

咱不得不说,日本人在这场日俄战争中,不仅获得了以上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战争中学到了很多小知识。

您比方说,日后日本人发挥到极致的板载冲锋什么的,掷弹筒的原理也是其中之一。

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呢?

当时,日本人进攻俄国人防守的旅顺口要塞,日本人面对旅顺口要塞强大的防御,玩起了土木作业,挖战壕往俄国人的阵地上凑,距离也就几十米。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俄国人手里直瞄火力,不论是火炮还是机枪,对于近在几十米战壕里头的日本人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咋说呢?日本人有脑子,俄国人他也不差,相对于现代战争来说,俄国人算是老手了。所以俄国方面有一个炮兵大尉,他琢磨出一个法子,拉过一门老式的海军臼炮(就是那种炮管短,口特别大的那种炮),把那炮口朝着天,插入一种长尾形的炮弹进行还击。

您还别说,这种样式的发炮,对于进行土工作业的日本人效果那是相当得好,毕竟他的炮弹轨迹是一种抛物线,只要调整好炮口的仰角,你就是躲在障碍物后边,他也能砸中。而且这炮的杀伤性特别的好。

当时俄国人就利用这门炮,打退了日本人好几次进攻。

这种炮就是迫击炮的前身,当时的名字叫雷击炮。

战后,日本人对这种炮相当重视,就开始进行研发,各种型号,类型给整出一大串,这其中一个款型就是掷弹筒,所以说到根子上,掷弹筒算是一款迫击炮,属于超轻型级别的迫击炮。

其实迫击炮这东西,其他国家也进行研究,但他们仅仅止步于轻型迫击炮,而超轻型迫击炮(掷弹筒)压根就不在他们的研究之列。

为嘛呢?

毕竟这玩意就是一根炮管子,外加一个托,连个最基本的瞄准仪器都没有,全靠一条白线来度量精度。

一套操作下来,全靠士兵的手感来发射,新兵上手你会被他们的命中率感动到泪奔。

而在日本人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简单意味着成本低廉,简单还意味着分量轻,一个人扛着就能跑,剩下来的重量捎带脚的还能多带几发炮弹。

至于没有瞄准仪,多练习练习就好了,所以掷弹筒的缺点,在日本人看来完全不是问题。

咋说呢?日本人侵华初期,他们全是老兵,掷弹筒这东西的使用,跟喝水呼吸一样的熟练,百发百中这都没有一丝夸张的成分。

咱别的不说,当初淞沪会战的时候,咱的机枪阵地,就是被日本人这种掷弹筒抵近发炮,一个个的给端掉的。

没法子,日本人的发炮手可以将自己藏在掩体里头进行发炮,毕竟他是一门曲射炮,而咱的机枪是打不透这些掩体的,所以只要机枪阵地暴露了,结果只能是一个挨打的份。

这种亏,咱不知道吃了多少。

这也就算了,在作战激烈的时候,日本人眼瞅着拿不下咱中国人的阵地,就会用掷弹筒给咱阵地上发射毒气弹。

您比方说淞沪会战中,日本人面对久攻不下的中国阵地,他们就使用了催泪气体和呕吐性气体。

这还算是轻的,淞沪会战之后,中国人的抵抗越来越激烈,日本人在战场上虽然是节节胜利,但伤亡也开始逐步的加大,一个战役下来不是几千人的伤亡,而是几万人甚至是十几万,几十万的伤亡,日本人急眼了,在武汉会战的时候,开始使用芥子毒气等一系列剧毒性气体。

整个十四年抗战中,咱中国军队有20%的伤亡,就是被毒气弹给残害的。

所以当时日本人列装掷弹筒的时候,一个小队就装备两具掷弹筒,比例和机枪达到了1:1的比例,当然有些丧心病狂的日本小队会超规格装备三具掷弹筒。

不过二战后期日本人啥都缺了,铁片子缺的不要不要的,连他们家三八大盖都不够装备部队了,但一个小队也还保持着一具掷弹筒的比例。

而掷弹筒也就是能欺负欺负咱中国人,毕竟那会咱造枪上那刺刀都费劲,工业全面落后于日本人。

那么咱又是咋装备了这东西呢?

咋说呢?一开头咱还真就对日本人的掷弹筒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以其人之道换其人之身的法子应对,所以咱也就开始研发掷弹筒。

1938年的时候姜元方开始研制掷弹筒,底子就是按照日本人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研制的。

其实研制掷弹筒,早在1934年就开始了,当时仅仅是少量生产,部队就列装了一小撮而已,大部分提供给军事教学机关作为教具使用。

不管怎么说吧,国民党这块有了,但国民党有了,他也不给八路军。

毕竟国共之间虽然有第二次合作,但合作期间,国民党给八路军补充更多的是服装和弹药,他连枪械都不给你,你更加别说是掷弹筒这种大杀器了。

所以八路军的掷弹筒,只能是一切靠自己。

八路军的掷弹筒,开始只能通过缴获,当时于日本人第一次正面交锋——平型关大捷,就有缴获。

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缴获的更多,您比如八月十二八号的寿阳落摩寺战斗中就缴获过十五具。

当时这东西咱缴获了不会用,毕竟他连个瞄准镜都没有,光秃秃的一根管。

后来是一个叫中西的日本俘虏,教会了咱八路军的使用方法。

这东西算是咱八路军的重武器了,但这东西的配件咱就不会生产,所以那是打坏一具就少一具,没地补充去。

这不后来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彭德怀,就要求军工部展开对掷弹筒的研究。

当时当然研究的领导人是军工部部长刘鼎,咋说呢?刘鼎其实也就是在红军时期有过制造小型迫击炮的经验,研究掷弹筒算是一个新领域。

您都不知道一开始也没有一个样品,是刘鼎手工绘制了一份样图,秋天的时候按照这份样图,硬扣出一个样品来。

也就在这个时候,总部将一具掷弹筒给送了过来,后来就按照这个送过来的掷弹筒经验研究,最终造出来的就是五○小炮。

为了造这具小炮,咱可是付出了血的代价。

水窑一所初期实验,炮弹装到炮管里头,这都拉火两分钟了,炮弹卧在炮管里头一点动静都没有。

当时作为射手的张师傅认为是瞎火了,所以就过去想先把炮弹给到出来,哪知道就这么一到,炮弹脱离炮口的瞬间就炸了,当场张师傅就牺牲了。

到了第二次试验的时候,炮弹还没有打出来,在炮管里头就炸了,炮管炸成了好几节,飞射出来的碎片将一个老百姓弄成了重伤。

等到了第三次试验的时候,刘鼎也是急了,毕竟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一个好结果吗?所以当时他想要过去拉火,当时就被魏增祥给推了回去。

没别的,魏增祥认为自己是一个工人,而刘鼎是技术人员,还是军工部的部长,一旦出现问题,自己牺牲了没事,刘鼎这样的人可损失不起。

最终刘鼎爬在魏增祥的身后,观看整个发射过程。

结果这一次也不是很理想,当时就爆炸了,魏增祥回身就爬在了刘鼎的身上,当时就把右手给炸断了。

后来这五○小炮研制成功了,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到1945年八月份,咱这个制造所就生产了两千五百具这样的掷弹筒,装备了三十个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咱造这玩意咋就那么困难呢?”

咋说呢?当时八路军所处的位置都是偏远地区,您别说设备了,就连材料都不知道打哪里搞去。

最简单的炮管,人家那都是无缝钢管,咱能造出一个合格的铁管子就不错了,就不讲究什么无缝。

而且要造合格的管子,你的材料咋也是钢管或者圆钢,但问题是生铁咱自己可以生产,说到钢这就困难多了。

后来咱是把铁轨扒拉下来造的。大家伙都知道这铁轨是工字型的,咱用这底座,锻成板条状,然后将这板条卷吧卷吧,形成一个圆筒。

这圆筒外壁中间就会有一条缝,您别说什么电焊不电焊的,八路军那会没有那条件,那有什么电焊,只不过就是将俩头烧红热了,用锤子使劲敲,把这缝给敲的粘合到一块。

一说这过程,大家伙就知道了,这种方法也就是个凑活,那炮弹发射的时候会产生高膛压,就这种法子造出来的炮管子压根就撑不住,再好的手艺,也就打几发,这炮管子就得裂开。

最后实在是没法子了,就把这轨道上半截截成一米长,烧红后用锤子硬生生的敲成圆柱形,然后再用工具把中间的实心给掏出来,形成一根筒子,这就没有了缝隙。

但与之而来面对的问题是,劳动强度加大不说,生产效率低下,一天下来造一根,运气好也就两根炮管子而已。

当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了难题就得想办法,人还能被尿给憋死吗?

后来咱研制出了滑轮吊锤,镗孔机等等的设备,这才将生产效率给提高了。

当然咱各个根据地有各个根据地的法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吗?

您比方说晋绥根据地,造这炮管子使用的熟铁,强度不够厚度来凑。

还有些根据地用弹花机,榨油机的轴来制作炮管子。

这炮管子解决了,掷弹筒能制造了,可这炮弹也成了问题。

这炮弹的制作过程咱就不说了,就说这炮弹打出去的效果,一开始那叫个不尽人意。

咱这炮弹打出去之后,不像通常的炮弹弹头在前,炮弹屁股在后头的,咱是翻着跟头往前飞,看着都让人心痛。

这种飞行方式,打不远就不说了,他还打不准,而且这要是落地的时候,弹尾落地就没法撞击到触发引信,炸弹还炸不了。

咋整?

后来没法子,这炸弹就改成了时间引信,炮弹这么一打引信就着了,五秒之后,不管落地没落地,他一准就炸。

爆炸率提高了,咱还得解决炮弹的飞行姿势,不然你打不远打不准他也是个致命问题不是?

后来这炸弹咱给增加了尾翼,好家伙这炸弹一下就能飞五百米的距离,相对之前那翻跟头的炸弹提高了二百米的射程。

当然了,就算是这样,咱八路军生产的炮弹质量依然不如日本人的,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咱的条件就在哪里摆着呢?

不过条件是死的,脑子是活的,咱得先从无到有,迈出这一步,之后再用土办法,看看怎么弥补。

您比方说,日本人那掷弹筒有调节杆,咱做出来的调节杆用个三五次之后就变形给卡死了,最后咱就把这调节螺杆直接给去了,用仰角的大小来代替。

尾翼焊接咱没条件,用土办法把尾翼用绳子绑死了,焊缝用硼砂和铜片垫上,接着用细煤泥裹上直接烧,把铜片烧化了,也就把尾翼给焊在了弹壳上了。

咱用这些个土办法,直接就把这射程又提高了四百五十米,达到了九百五十米,都超过了日本人的掷弹筒。

爆开的破片也从一开始的二十到四十片,发展到了二百片。

您都不知道,咱后来还研制出了榴弹枪,这玩意远远的瞅和一挺轻机枪也差不多,有两脚架,还有准星缺口等瞄具,但走进跟前您就会发现,那枪管子老粗了,口径就有二十毫米。

您别咧嘴,小编知道您想说啥,因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支榴弹发射器是美军的M79榴弹发射器,这东西是二战结束后生产的。

可咱也有实物的,如今在烟台市博物馆新馆二楼东展厅就有,这榴弹枪比美国那早了二十多年。只是这东西不好弄,产量少形不成规模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小日本的掷弹筒,可是当年让美国人唯一称赞的武器。这种武器在50米到500米的距离内,可以称王。当时,在这个距离中,没有比它的杀伤力更强的武器。

在二战期间,小日军装备最多的掷弹筒,就是89式掷弹筒。它在中国民间也被称为“手炮”,因为掷弹筒体积不大,发射筒长短,和人的前臂差不多。

掷弹筒的原理和迫击炮差不多,但是要比迫击炮轻便。这种武器其实就是填补了,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而且,它也是日军独有的步兵武器。

日本在实战中发现,在50米以内,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力最强。而500米以上,就要靠火炮的力量。但是,50米和500米之内,却是一个缺乏有效杀伤力的空白区域。

于是,日本在1929年研制出了新型掷弹筒,这一年是日本皇记2589年,因此也被称为89式掷弹筒。

89式掷弹筒的前身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大正十年也就是1921年。这种掷弹筒稍微短一点,射程也比较短,属于一代品,因此配备不多。

掷弹筒的射角大,弹道弯曲,可以杀伤躲在工事或隐蔽物后面的目标。同时,它体积小,发射桶的长度也就二、三十公分,总长度61公分,重量还不到5公斤,十分便于单兵携带。

八九式掷弹筒配合自带榴弹,射程最高能达到670米,如果使用91式手榴弹,射程可以达到1200米,相当于一个小型迫击炮的威力。

掷弹筒的发射姿势有跪式和卧式两种,使用时,需要将掷弹筒的底座顶在地面上。

掷弹筒的发射频率也不低,虽然是手动发射,如果单兵发射,一分钟可以发射20把,如果双人协作,一分钟可以发射40发。

根据日本步兵编制,一个掷弹筒班,配备制弹筒3具,步枪9把。一个步兵中队,配置掷弹筒9具,一个步兵连队,配置掷弹筒81具。

在一个连队中,掷弹筒的配置数量,和轻机枪的配置数量相同。由此可见,日本对制弹筒的重视程度。

掷弹筒没有支架和瞄准器具,射击全凭射手的经验,射程的远近,需要靠调整角度来完成。

根据日本掷弹筒使用教程显示,在使用掷弹筒进行近距离射击时,需要将发射管的深度向上调。射击距离越近,手榴弹落入发射筒的深度就越浅。

一般来说,射角45度时,射程为60米;射角60度时,射程为45米;射角90度,射程为30米。

如果要进行远距离射击,就要将掷弹筒的发射管调深,让手榴弹落入发射筒更深一些,才能射得远一些。

这时,射击射角是45度时,射程可以达到220米。射击角度为50度,射程为180米。射角60度,射程为120米。

但是,掷弹筒存在的致命缺陷就是不精准。虽然理论上可以算出掷弹筒的落点,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角度问题,或者发射筒的深度问题,以及射手的手抖的问题,都会导致掷弹筒射不到目标。

一个优秀的射手,想要精确地射中目标,需要丰富的经验。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运气成分。所以说,靠掷弹筒精确打击,几乎全靠蒙。

同时,掷弹筒的后坐力也比较大。在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将掷弹筒顶在肚子上,或者顶在大腿上的现象。这在二战期间绝对不可能发生,因为掷弹筒那强大的后座力,能直接将大腿顶骨折。

掷弹筒曾经让我军遭受过重大损失。每当我军对日军发起近距离冲锋时,立刻就会遭受掷弹筒的攻击。掷弹筒发射出来的手榴弹,杀伤范围在10米左右,令我军损失惨重。

后来,在百团大战中,我就成功缴获两具89式掷弹筒。根据彭老总的指示,我军开始仿制掷弹筒。

最终,在1941年4月,由太行军工部,仿制出第1批掷弹筒和掷榴弹。同时,我军还增加了掷弹筒的长度,既保证了射击精度,而且射程也被提高了700米。

最后,这种仿制的掷弹筒,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在一线作战部队中,几乎可以保证每一个班都具有一具掷弹筒。此后,抗日战争的历程,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国民党也在1934年,开始仿制日本大正十年式掷弹筒。这种武器由于性能问题,装备不多。在1938年,国民党研制出27年式掷弹筒,并在1939年开始批量生产。但是由于缺乏射手的原因,国民党并没有大量的装备。

因为培养一个射手需要很长一段时,但是在中国军队中,人员伤亡极大。因此,一个优良的射手,在几场战役下来以后,如果不死,他就很有可能成为军官。

成为军官以后,他也就不会再去操作掷弹筒。而新兵又不会操作,这也就导致掷弹筒的使用率不高,从而也就逐渐退出了国民党军队序列。

二战结束后,这种武器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是,掷弹筒的原理和结构却保留了下来。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装备的弹射器,在结构上就是借鉴了掷弹筒的设计。

兔哥回答:我们经常会从一些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或记录二战的影视资料中,看到二战时日本军人使用的一款手持式的小火炮,这种小火炮和迫击炮类似,只不过并没有迫击炮大,而且也没有迫击炮的一些支架。发射时左手握持,右手拉动一个小绳索“嗵”的一声,炮弹就出膛了,这就是二战时日本装备的掷弹筒;掷弹筒其实就是一种超轻型迫击炮,二战中日本军队曾大量装备,并有多个型号,这种掷弹筒的口径约50毫米以下,由单兵负责携带,在日本军队中通常并不占编制。日本在侵华战场上的掷弹筒多为口径25.4毫米的,中后期使用了50毫米口径的。

二战日本掷弹筒的装备使用情况: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武器装备并不先进,步枪,歪把子机枪,王八盒子手枪,九二重机枪构成了步兵武器系列,这些步兵武器性能无法和欧美国家的武器装备比,重武器坦克,火炮也是随日本人小模小样的,什么“豆”式坦克,小步兵炮,它也只能欺负我们当时军事力量落后。不过日本陆军使用的掷弹筒到是有些特色;日本在二战中使用过两种主要的掷弹筒。一种是“大正十年式”,这款掷弹筒不怎么样,口径50毫米,重约2.6公斤左右,这是很轻了,射程最大能达170多米。该型掷弹筒重量虽然轻便,但射程也太近了,不到二百米的射程完全处于单兵武器的射程之内,可惜当时我们没有好武器。另外就是精度差,杀伤力约5~8米左右。在当时来说,属于尚可。这款掷弹筒并非是二战时生产的,二战前十多年日本就开始装备它了;

第二种是八九式:由于大正十年式在二战中的表现并不好,于是日本开始进行改制,于是八九式就出来了,口径没变还是50毫米,投射筒加长了,重量2.7公斤,射程达到最远700米,有效射程500米,这个射程足够用了。这样完全可以填补机枪和迫击炮的射击的部分空白区。这个射程基本上能打满当时的抗日部队的前沿阵地防御带。

掷弹筒的发射原理:鬼子的掷弹筒通常的拆卸分开携带,使用时把炮筒和底座及掷弹筒支撑杆组和起来,发射前发射手先将击发杆后拉,就像拉枪机挂机待发原理一样,弹药手把炮弹从筒口装入筒内,发射手左手握住筒身,右手转动炮筒下部的距离调节器,使调节杆达到对应的长度,掷弹筒有简单的瞄准缺口,只能概略瞄准,说白了就是靠估摸,然后右手拉栓在击发机上的小绳子,“嗵”就发射了。掷弹筒的炮弹原理和迫击炮弹相同,由弹头碰炸引信,装药的爆炸弹体,底部发射药筒组成,发射药底部有类似子弹底火的火药帽。射击原理:掷弹筒击针在弹簧作用下撞击炮弹底火,使起爆药发火,火焰气体沿导火孔引燃发射药,发射药筒并不会脱离弹体而是从发射药筒底部的8个泄压孔喷出,推动整个炮弹连同发射药筒一起射出掷弹筒,飞向目标。见下图,注意8个泄压孔,就是这8个孔推动炮弹出炮筒的。

掷弹筒的优劣性:(1)掷弹筒的重量是它的重要优势:一个掷弹筒的重量3公斤左右,比日本的三八大盖还轻,同时可拆卸分解,即便不拆卸分解长度也只是400多毫米左右,装入武器袋携带非常方便。一颗炮弹的重量只有800克,能以每分钟30发的射速连续射击,杀伤半径可达5~8米。也可以发射日本的九一式手榴弹,手榴弹的重量只有0.45公斤,8枚才3.6公斤,一杆步枪的重量。因此,能多数量携带,日本通常两人一组携带16发;(2)价格低是它第二个优势:战争就是打钱,没钱别打仗,掷弹筒技术性低,便于大量制造,而且价格也低,和当时日本的三八大盖价格差不多。榴弹也只比手榴弹价格高点,主要是好生产;(3)适应的弹种比较全:日本的掷弹筒弹种除了常规的专用榴弹,还可以发射九一式手榴弹,只不过射程会因手榴弹体弹槽损失膛压,射程比较近而已。另外,鬼子经常违反《日内瓦公约》使用化学弹,掷弹筒也能发射;

(4)缺点:掷弹筒的精度比较差,虽然有简易瞄准照门,但属于概略性质,无法作到精准对点目标打击,而且对射手的经验要求高,能否做到准确射击,取决于射手的感觉,这样一来,战场上一旦射手被宰,其它士兵的射击精准度就会直线下降,严重降低掷弹筒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对训练强度要求高,只适合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射手用,使用推广性差。

以上观点属于兔哥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网络平台的观点,欢迎探讨指正。(图片来源网络)

我军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日军的掷弹筒反应极其迅速,即使面对伏击一分钟之内必然开火!

在我看来,侵略中国的日军有三大神器:三八大盖,九二步炮,和掷弹筒!

三八式步枪,又名三八大盖,这是一件让我军向往的神器。我们一直说日本人拼刺刀厉害,步枪打得准,都要归功于三八大盖的优秀性能。其实,我们没有抓住日军火力的关键点!三八式步枪再厉害,也不是日军火力的中心。

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是分队,13人,有一挺轻机枪(编制四人)。但是,日军每次出战,最小的单位是一个小队,共54人,包括三个分队和一个掷弹筒分队(三个掷弹筒)。如果是单独一个分队出站,必须要加强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进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军基层的火力中心应该是(轻)机枪和掷弹筒!而三八大盖的作用,就是掩护机枪和掷弹筒!

日军打仗时,分队先以机枪为中心,建立阵线。轻机枪依靠超远射程负责火力输出,剩下的步兵负责拿枪警戒掩护。当日军遇到我军轻机枪还击时,就会拿出掷弹筒。

日军最初的掷弹筒射程是175米,而之后的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可达500米,杀伤半径在5米左右。这个射程和威力,可以轻易点掉我军火力点。而我军要想解决日军掷弹筒,就要找重机枪帮忙。而我军在抗战时使用重机枪的战术死板,经常刚开火,就被日军掷弹筒“照顾”了。

在淞沪会战中,国军18军14师42旅下属的36挺重机枪,被日军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

而且,日军还有九二步炮!日军的九二步炮可以下放到中队(比我军营级单位大,小于我军团级单位。)而我军要想压制日军的九二步炮,就要找迫击炮(或者步兵炮)。。。可是,迫击炮那是我军团以上才有的装备。而我军的协调能力一直很差,等把迫击炮调过来了,我军阵地也被攻破了。

而且,像“三枪八路”这样的部队,五人分一支枪,团一级也不一定有迫击炮!八路军偶尔缴获日本一门九二步炮,炮弹还少的可怜。所以,日军的掷弹筒,可以轻易解决掉我军的所有火力点。

八路军山东军区曾缴获日军一门九二步兵炮和3发炮弹。日军急的不行,甚至派汉奸和八路军谈判:提出用三挺重机枪和子弹换九二步炮。八路军没有同意,因为,八路军有了九二步炮,就有了攻城的能力!山东地区的所有日军据点都不在是铜墙铁壁了。

掷弹筒作为日军排一级的支援武器,对日军特别重要。

日军掷弹筒重量轻,不超过3公斤,比步枪还轻。一个弹药袋装弹8发也不过3.6公斤,加上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一共不到7公斤。不过,一般一个两人掷弹筒小组可携带16发弹。也是因为如此轻便,掷弹筒成了日军“出行”必带的。抗战时期,基本上不管我军在哪里遇到日军,都会遭到掷弹筒袭击。

而且,掷弹筒的射程远,威力大。八九式掷弹筒的有效射程可达500米,最大射程700米,杀伤半径5米到8米!日军有这样的神器在,国军除非用团级以上单位抵御日军,否则只有挨打的份。

掷弹筒再小,它也是迫击炮!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日军制造这种武器,其实也是为了节省资源。日军要是有钱给连排部队都分两门九二步炮,每个排搞两个“巴祖卡”,谁还费劲弄掷弹筒啊。

大正十年掷弹筒口的设计目的,就是加强步兵班的火力,补充手榴弹和中型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档。日军班排级单位能够熟练运用掷弹筒,压制我军火力点和冲锋阵型,给我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

而且,我觉得日军掷弹筒的熟练应用,反过来又证明了日军士兵的战术素养高!掷弹筒没有复杂的瞄准设备,基本就靠手感和经验。但是,日军掷弹筒不仅命中率高,而且射速快,可达每分钟20发。正是优秀的战术素养,日军在面对装备占尽优势的美军时,也打的很出色。

总之,日军有了掷弹筒这件神器,基本就可以在中国战场上横行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掷弹筒?这玩意您得看遇到了谁?如果是美国人,炮弹当手榴弹的砸,子弹当废铁一样丢的情况,这东西就是一块废铁。

毕竟射程比较近,射程在三百米(日本八九式有效射程可以达到五百米)日本人必须离对方近一点的距离发射。

您自己想一想,日本人扛着这么个东西,跑到阵地前头放,瞎子都能看得见他,还鬼鬼祟祟的,这不是找打就是在找死,除非他躲到坑道里头去放,曲射炮吗?可以这么干。

但美国人也不会白给,喷火枪,手榴弹完事之后,往上盖一坨水泥,大太阳这么嘎嘎的一晒,硬的邦邦响,管你掷弹筒还是日本人,全给埋了,不服你倒是爬出来呀!爬不出来,就里头呆着去吧!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二战结束之后掷弹筒这玩意就迅速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毕竟现在的枪榴弹和火箭筒比这好使多了,当然现在又被拾掇起来,但使用范围不大。

好了,咱接着说。

咋说呢?在抗战那会这东西要是搁在咱这里,就三个字——好东西啊!没法子,谁让咱家啥也没有不是?好好的造把刺刀都费劲,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血的教训。

按照当时抗战老兵们的说法,当咱机枪阵地一开始响的时候,这玩意发射的炮弹一准就砸了进去,瞬间就能把一个机枪阵地给端了。

这也是为什么,抗战那会在咱看来轻机枪比重机枪要好使的原因,因为重机枪太重了,转移阵地不好转移,而轻机枪完全可以打几枪就换一个地方,日本人的掷弹筒抓不住位置。

那么咱来看看几组数据您就知道,这玩意在日本军队中的重要性。

一个日本步兵小队,差不多有五十到七十个人,配俩轻机枪,俩掷弹筒,一个掷弹筒俩日本人伺候。

你看这配置和轻机枪成了一比一的搭配,你就算是到了后期,日本人资源枯竭的时候,一个日本小队都有一挺轻机枪加一个掷弹筒,还是一比一的配置。

掷弹筒在日本人这里和轻机枪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而且这炮弹个体也不大,一个炮弹袋就能带八颗,一个掷弹筒小组就能带十六颗,您要是把这玩意放大到一个日本联队,日本人的炮弹携带量将是七千二百发,而手榴弹却只有这数的一半三千八百颗。

您吧嗒吧嗒这味道,日本人压根就是把这掷弹筒当重型武器的使用。

说不好听的,这掷弹筒放的榴弹,其实就是大个的手榴弹,紧急时刻磕一下,丢出去就能炸了。

这也就算是了,必要的时候就这掷弹筒塞颗手榴弹进去,他也能当炮弹的使用。

当年日本人啃不动咱阵地的时候,还会用这玩意往咱阵地上发射毒气弹。根据统计整个抗战过程中,咱家的军队伤亡在这毒气弹之下的就有四分之一。

日本人能够频繁使用这玩意,最根本原因就是咱当时缺乏重火力,只能被动挨打,而且这掷弹筒因为是曲射火力,完全可以把自己到隐蔽物的后边然后发射,咱就算是知道他的位置,但有隐蔽物,拿他也没辙。

进入巷战的时候,这玩意的威力更加的突出,日本人往往搁着一条街或者几个房子打咱。

咱在这掷弹筒下牺牲的战士大概就能达到三分一。

当然掷弹筒也不是没有弱点,这玩意没有瞄具,里头还没有膛线,毕竟短吗?没法拉,就算是拉出来也没多大用处,所以要想熟练使用,您这必须是一个老手才成。

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战初期,日本人这掷弹筒基本上可以做到百发百中,但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被咱打死的日本人越来越多,他们使用掷弹筒的家伙手也是越来越生,已经做不到百发百中了。

生手摸上去炸不到自己就算是好的了。

这也是为什么二战结束后掷弹筒退出舞台的一个原因,精度太差了,你得专门训练才成。

不过话说回来,这玩意的造价却低的可以。

咱举个例子,日本人那三八大盖搁在当时的价格是90日元,最垃圾的十年式掷弹筒才97日元,和一支步枪价格一样,当然后来提升效能的八九式掷弹筒就贵老鼻子了二百四十四日元,但就这价格和一门炮比起来还是超级便宜。

炮弹的价格和一枚手榴弹的价格也差不多,但威力却可以扩大到五米到八米的范围,您也别嫌弃,毕竟这就是一门五十毫米还是超轻型的迫击炮。

价格低廉,这就意味着这玩意的科技含量不高,咱军工厂就能生产,所以在整个二战期间,国民党这块就生财了四万多具掷弹筒,咱这里也差不多有两万具了。

国民党这掷弹筒威力比日本十年式大,比八九式小一点。毕竟咱仿制的时候就是按照十年式掷弹筒仿制的。

后来咱八路军也进行了仿制,但咱手上就没有合格的钢材,毕竟这玩意再小他也是号称炮的一种,炮弹那高膛压一般的铁就撑不住。

所以咱按照老办法把走火车那钢轨给扒拉回来,然后用火烧加大锤揍,把他揍成圆柱形,接着把中间的铁给掏出来,这炮管子才造出来的。

您一听这过程就知道,太费劲了。就这情况,一天就产两根炮管子。

可费劲您也得造呀,造出啦,一发出去只要砸到日本人那人堆里头,带走他三五个不成问题,顺着碉堡那窟窿眼炸进去,他更带劲。

当然从无到有是最为困难的,当东西有了,然后再进步就容易多了,后来随着咱的技术不断提升,加上一些个设备的使用,这就会快上很多。

而且这质量那也是嘎嘎的提升,由原来的三百米发射距离,变成了九百五十米,比日本人那八九式还远。

说道这里,小编不由的想到了现在咱家军工,这都是基因和传统啊!

想当年咱家刚刚建国的时候,造飞机?别想了,连显微镜用的那大玻璃片子咱都扯不出来,想弄个飞机轱辘,还得从全国各地的垃圾堆里头去翻找,苦啊!

现在呢?啥飞机轱辘,咱家歼20,飞机,还带隐身的,发动机都能自己生产,上个世纪的时候,小编还没想到咱能有这光景过日子。

还有咱家航母,窑洞那会咱就开始畅想了,到现在都有了,昨天小编还在琢磨咱家004啥时候开建呢?(哎!003还没完工,咱就想着004了哈哈!)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掷弹筒其实就是超轻型迫击炮,而且还是简化版的。没有底座,没有瞄准镜,射程也不算多。看起来没有什么优点。

但是,掷弹筒第一优点就是便宜,只有步枪四分之一的价格。第二,就是射程足够近,掷弹筒最大的优点不是看射程是不是远,而是看够不够近。掷弹筒只有简单的刻度,全靠士兵经验瞄准。迫击炮就有完整的瞄准具。

那是因为迫击炮射程远,要打远距离目标,而掷弹筒则不同。掷弹筒只打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的目标。因为,掷弹筒是填补手雷和步兵炮之间的火力空白,主要攻击30-300米距离目标。

而且,虽然掷弹筒小,但是威力还可以。论装药量,89式掷弹筒弹的装药为145g。苏德的50迫装药量都在75~90g之间,美60迫杀伤弹,装药量是113g。

941年产掷弹筒弹产生弹片403片,43年产的掷弹筒弹产生弹片657片。美60迫弹弹体材料是铸铁,因此弹丸爆散性能比89掷弹筒弹差,产生弹片500-550片左右。

掷弹筒在日军在打近战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还代替了冲锋枪的作用。日军使用掷弹筒主要是在近距离枪战,拼刺刀,阻挡对手冲锋,自己冲锋压制对手和狙击轻机枪火力点等等场合使用。

美军的记录,就有很多,日军使用掷弹筒打近战的记录。日军的步枪近距离根本压制不住,美军的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因此,日军很喜欢,把最小射程只有30米的掷弹筒,带上去打近战。

掷弹筒是二战里日军常用的一种武器,有些人认为它是一种手榴弹远抛器,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简化的轻型迫击炮,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比较适合日本国情的武器,轻便易携带,而且威力还比小口径迫击炮大,所以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日军使用的掷弹筒有多种型号,常见的有大正十年式、八九式、北支一九式等。日本开发掷弹筒是为了加强步兵的伴随火力。掷弹筒最大的特点是轻便易携带,像大正十年掷弹筒重量只有2.6公斤,八九式也只有4.7公斤,弹药重量也不重,像九一式手榴弹只有820克,一个士兵可以轻松的携带掷弹筒和弹药,伴随步兵机动。这一点对于缺乏汽车,骡马也不足的日军来说非常重要。

而且掷弹筒虽然轻便,但是火力却不弱,像八九式掷弹筒所用弹药装药是145克TNT。而苏联、德国的50毫米迫击炮弹药装药量在75到90克之间,美国60毫米迫击炮杀伤弹装药量也只有113克。43年美军曾经对实测八九式掷弹筒进行测试,发现其榴弹产生弹片也要多于美国的60毫米迫击炮。大正十年式掷弹筒的射程较近,不过到八九式掷弹筒的时候射程已经达到了800米,即使使用九一式手榴弹射程也超过300米,和当时各国的超轻型迫击炮差不多。

当然掷弹筒也有其缺点,就是因为其瞄准具非常简单,使用时测距、瞄准全靠炮手的经验,因此日军里的掷弹筒手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在他们手里掷弹筒的威胁是非常大的,比如在淞沪会战里,因为不注重隐蔽,中国军队的重机枪阵地就经常被日军的掷弹筒打掉。

因为掷弹筒优点还是挺多的,所以无论是国府还是八路军都大量仿制了掷弹筒,八路军后期所仿制的掷弹筒,还加长了炮筒,加配了两脚架,并安装了机械瞄准具,射击精度得到很大提升,可以和迫击炮媲美。

日军的掷弹筒比较厉害,至于厉害到什么程度,当年在抗日时期的国民党军队、八路军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都领教过日本人掷弹筒的厉害,掷弹筒在那个时期是比较先进又便于携带的武器。

日军八九式掷弹筒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射速20发/分钟,全重4.7公斤,口径为50毫米,每个日军小队都有装备掷弹筒组,每组正副射手各一人,备弹40枚左右,可以发射燃烧弹、白磷弹、毒气弹等,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比较畏惧的武器之一。

由于其射程较远,而且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和隐蔽发射,在对抗中往往机枪重火力点一个弹夹还没打完,日军的掷弹筒就呼啸而至,在没有重火力掩护的国民党军队自然是兵败如山倒。

抗战后期,我军根据缴获的日军掷弹筒,在著名的黄崖兵工厂研制成功了掷弹筒,射程达到了九百米,但由于钢材有限和日军的封锁,也只是生产了有限的2500多套。

二战结束以后,由于掷弹筒在操作起来没有迫击炮简洁,而且威力也不及迫击炮,慢慢的掷弹筒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当时来说,掷弹筒是非常先进的武器,也是无敌的存在。

掷弹筒属于超轻型迫击炮。

关于迫击炮咱们之前讲过,是最被普通群众、伪军迷低估的一款武器,没有之一。迫击炮是杀人利器。二战地面战场,80%以上的伤亡是炮造成的,但还有一个数据,地面战场的伤亡,一半是迫击炮造成的。之后历次战争,到现在,迫击炮一直是地面战场,杀人最多的武器。现在打巷战,迫击炮能在彼此不见面的情况下,隔着几栋楼把炮弹从头顶打过来,其他炮做不到。

但除了迫击炮还有一款武器容易被低估:机枪。

新兵怕炮,老兵怕机枪。

步兵班组是以机枪为核心展开战斗,主要靠机枪在那哗哗打,其他步枪、冲锋枪是辅助。或者是保护机枪。机枪负责打大面积,步枪、冲锋枪负责清理漏网之鱼。聊坦克,大家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主炮、装甲和机动性能上,但坦克上的重机枪、并列机枪、辅助机枪也都极其重要的武器,刚需,作用不比主炮低。坦克是个移动的城堡,机枪负责持续打击地面步兵,主炮打坚固目标。

机枪是瞄着人打,火力猛、突然,一串子弹打过来,覆盖一片,根本没法躲,没法跑。

得先理解了机关枪,才能理解迫击炮。狙击步枪都得往后排,小孩子的玩意。

甲午战争的时候,日军吃过清军加特林机枪的亏。

到了1904年日俄战争,当时俄军已经大量装备了马克沁机枪,日军又吃了大亏。日军密集的人海冲锋,成了马克沁收割的韭菜。日军虽然最后赢了战争,但也是惨胜。

机枪、碉堡、战壕、铁丝网这一套下来,太要命了。

怎样对付机枪,成了日军要解决的大课题,也是其他国家要面对的大课题。对付机枪的神器是迫击炮。

前面一挺机枪架着,麻袋装沙子围城建议工事,旁边十几个步兵端着步枪、手榴弹保护。这时候要是步兵自己硬闯,那是送死。而且机枪打得你抬不起头。这时候,背后要是有一门迫击炮......你把坐标告诉他,他一发炮弹打过来,掉到机枪头顶......比狙击手好使。机枪被打掉,其他普通步兵也没啥战斗力了。

步兵都是十几个人一队,中间一挺机枪,组成个战斗组。然后地面战场由很多个战斗组构成。迫击炮为什么伤害这么高?它是专门把每个组的核心打掉。

各国军队都依仗迫击炮消灭机枪。而日本又是吃过机枪的大亏,所以在这方面也更用心,比别人多搞出了一款超轻型炮机炮:掷弹筒。专门用来打机枪。

常见的重炮,榴弹炮、加农炮部署在后方,离前方步兵比较远。迫击炮非常轻,紧跟着步兵,就在背后。前方步兵把坐标告诉它,它离得近,打得非常准,炮弹过去也快。重炮是打个大概,覆盖很大一片区域。迫击炮是瞄准一个点,精确打,伤害非常大。

随着迫击炮的普及,机枪的压力变得非常大,也得想对策。所以机枪要不断的转换阵地。

尤其是轻机枪,不能在一个位置不停的打,要打几枪赶紧转移。这样一来,迫击炮又要面临新问题,因为它是部署在后面,有一个前方步兵向它报告坐标的过程,这会导致反应变慢。容易出现在炮弹打过去的时候,机枪已经转移了的情况。

掷弹筒是超轻型炮,可以再往前,直接部署在一线。

掷弹筒比标准自行车打气筒还短半截......只是一段小钢管,带一截小底座,其实就是个铁杆铁片。非常小,还轻便。不占编制,不用单独拨出俩人伺候它,不影响其他步兵的数量。普通步兵可以带着掷弹筒上一线。发现机枪,自己直接把掷弹筒竖起来,瞄准,直接打。比联系身后的迫击炮可快多了。

掷弹筒发射的弹药是手榴弹。

机枪往往都是两个人、三个人一组。掷弹筒打的手榴弹,威力虽然不能和普通炮弹比,但打一个机枪组的两三个人,却刚刚好。反应快、打得准、威力够用。步兵看见敌人的机枪,可以扔过去手榴弹。掷弹筒也是扔手榴弹,但它扔得更远,更准。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吃掷弹筒的亏非常严重。机枪刚打两下,掷弹筒就把手榴弹扔过来了。当时部队装备非常落后,十几个人,机枪被打掉,只剩下栓动步枪,火力直接减少70%。机枪一掉,剩下的人就没啥战斗力了。你的机枪没了,他的机枪就厉害了。所以,机枪、掷弹筒造成了中国军队最大的伤亡。

机关枪、迫击炮、冲锋枪、手榴弹是步兵的黄金组合,譬如德军。日军是机枪+掷弹筒,里面融合了手榴弹,也非常厉害。但他缺了冲锋枪。

掷弹筒本身很小,结构简单,二十六公分长的一截钢管加上点零件,加上铁杆铁片底座,这堆玩意再贵能贵到哪去。掷弹筒是一款非常廉价的武器,成本是步枪的四分之一。约等于不要钱,危害却非常大,不成比例。

日军非常依赖掷弹筒,掷弹筒又是扔手榴弹的,使用量很大。日本的手榴弹必须能在掷弹筒上使用。而掷弹筒扔手榴弹有一个发射药爆炸把手榴弹撞出去的过程,所以日军在用手投掷手榴弹的时候,也得先磕一下,这就不细说了。日本的手榴弹其实是为掷弹筒设计的,人手投是副产品。

不过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其他军事强国比,只相当于人家的一战水平。掷弹筒也只能对付一战时期的欧美部队,大家都是机枪、步枪对射。只是在面对装备严重落后的中国军队的时候,才能表现出巨大威力。

当日军面对美军、苏军的满天飞机、满地坦克大炮的时候,掷弹筒也就不灵了。毕竟只是扔手榴弹。

抗战后期,有美国援助,国军有了火箭筒,性质和掷弹筒一样,都是一线步兵扛起来直接打。但火箭筒威力要大得多,射程更远,精度更高,还能打装甲目标。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有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都比掷弹筒更好用。

中国在抗战的时候也用掷弹筒,有缴获的有仿制的。但到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很快淘汰了这种武器。淘汰掷弹筒的主要原因是:标准化、制式。

美国援助国民党的美械师,苏联为志愿军提供武器,都是按照标准化、制式装备来的。部队用什么武器,怎么配置,都是规定好的。不能五花八门的啥都用。因为涉及到后勤问题,武器种类太多,需要供应弹药的种类也多,一多容易乱,生产运输都麻烦。装备了掷弹筒,还得多生产、多运输一款手榴弹,出点问题,手榴弹没了,掷弹筒成废铁了。还要涉及战术的问题,大家都是按照火箭筒进行训练,有一套打法。你拿个掷弹筒,另一个打法,打乱套了。

掷弹筒被淘汰,不是真落后多少,不是说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真强多少,也不是说一点用没有。主要是因为现代化的部队不缺武器,规范更重要,不能用体系之外的武器。掷弹筒是日军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武器,他用很舒适。美苏军队是另外一套体系,把掷弹筒直接拿进来,基本上是没法用。

客观评价,日军的掷弹筒由于轻巧、便于携行与操作简单、火力反应速度快。是真正实现了掌握在步兵排长手中的“大炮”。尤其适合徒步机动时代的轻步兵作战,是一款当之无愧的战场神器,

掷弹筒作为日军步兵小队编成内的支援火力。日军的步兵小队,就是步兵排。编有二个步枪班,一个装备2挺重机枪的机枪组;一个装备2具掷弹筒的掷弹组。人数在50人至70人。

日军掷弹筒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抛射的91式榴弹,同样具有手榴弹的功能。不仅能用掷弹筒抛射,还能当作正常手榴弹投掷。这样的设计,就极大的增加了步兵小队中的掷弹筒弹药携行数量。

每个掷弹筒手的专用弹药携行袋,可携带91榴弹八枚。而小队中的步枪手,正常也能每人携弹四枚。战斗需要时,步兵们可将所有手榴弹都交给掷弹兵,用来精准杀伤500米以内的目标。

老鬼子们的步兵战术,尤其娴熟。日军小队在遇袭时,一分钟内,就能用掷弹筒往敌军方向打出第一发榴弹。当确定敌军位置后,老鬼子还能把榴弹打得几乎百发百中。

这是用人力投掷的手榴弹,是做不到的掷弹筒的射程与精度的。而同口径迫击炮,威力虽大,携弹量却又远不如掷弹筒。

看过许多抗战老兵的战争回忆,对侵华日军“老鬼子们”战斗力的评论,就是:枪打得准,掷弹筒像长了眼睛。

之所以叫老鬼子,因为日本为侵华作了五十年的准备,侵华战争初期的日军,几乎全是经历了长期系统训练过的老兵,所以叫老鬼子。

日军掷弹筒,在步兵攻防战斗中,与机枪形成火网,以其精准的火力,给中国军队带来过极大的威胁与杀伤。

而反过来,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斗的中国军队,尤其八路军,又利用缴获的掷弹筒,同样给了日军重大杀伤。这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是在村落战斗中的八路军精锐小分队图画,掷弹筒、歪把子、三八大盖与花机关。

如上图中的掷弹筒手,左手握持已呈待发状态的掷弹筒,右手正在从腰间榴弹袋中掏出榴弹,准备向敌军抛射。

八路军迫击炮少。轻便的掷弹筒作为步兵连、排一级支援火力,同样受到八路军的偏爱。

八路军的军工厂就曾花大力气,克服条件简陋的困难,研究仿制生产了掷弹简。到抗战结束时,生产出了2500多具、弹20万发,装备了近30个主力团。据说129师等主力部队,基本做到每个战斗班配备掷弹筒一具,这极大的缩短了八路军班排和日军步兵小队之间的火力差距。

老照片,八路军掷弹筒手集训。

到了朝鲜战争爆发时,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志愿军,掷弹筒仍然是步兵排的重要支援火力。

而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由于掷弹筒的价廉物美与实用,也制造出了4万多具,用于大量装备国军部队。

下面,说一说日军的掷弹筒的具体性能。

日军有两种型号的掷弹筒,分别为大正10式与89式。

89式掷弹筒是日军步兵的主要装备。这是大正10的改进型,口径同为50毫米。

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重只有1.6公斤。

全重为2.7公斤,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掷弹筒的特点。

一:轻巧,易于步兵携行,掷弹筒小组能伴随步兵班冲击,并可随时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

掷弹筒是可以卧姿发射的。

相对于同口径迫击炮,89式掷弹筒的全重,比一支步枪还要轻,只有不到3公斤。非常适合单兵携行。

掷弹筒发射的91式手榴弹,每枚重0.45公斤。这样,一个掷弹筒手的携行弹药袋装弹8枚,也只是3.6公斤。再加上2.7公斤重的掷弹筒,整个单兵作战系统,负重一共不到7公斤,这就比一挺捷克式轻机枪的重量,还要轻的多。

而同口径的迫击炮组,与重机枪,因为单兵负重大,是无法及时伴随随步兵前进的。而掷弹筒能紧跟步兵前进,这是迫击炮不能比的。

二:打得准,威力大,造价低。

(侵华日军步兵小队中的掷弹筒组。)

训练有素的掷弹筒手,可以达到85%命中率,91式榴弹杀伤半径大约8米左右。

伴随步兵进攻时,掷弹筒可以及时消灭敌军500米内的机枪火力点。防御时,日军先以重机枪压制,然后用掷弹筒杀伤隐蔽在地形后士兵。

掷弹筒造价类似步枪,九一式榴弹和普通步兵手榴弹成本,也基本相同。射程与打击精度却是人力投掷的手榴弹永远达不到的。低廉的价格,优良的性能,这就叫性价比。对资源贫乏的日本,就是最合适的步兵支援武器。而对抗战时期贫穷落后的中方,同样合适。

在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日军步兵的掷弹筒在近战中,以出其不意的精准打击,同样曾给美军步兵带来了大量伤亡。

三:掷弹筒还可以发射特殊的化学与毒气弹。

军国主义疯狂驱使下的侵华日军,实际就如恶魔。在侵华战争中的战场上,日军就用掷弹筒肆无忌惮的发射了大量毒气弹,给中国军民造成的伤害,是馨竹难书的!

现代军队装备中,有一款很适合特种部队小分队的支援武器,叫作“三无”榴弹发射器。与掷弹筒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无之意,就是发射榴弹时可达到微声、无火焰、无烟的效果,这就使其比迫击炮更轻便与隐蔽。

隐蔽,轻便,携弹量大,这就很适合特种作战小分队,用于深入敌后的渗透作战。

外军也使用这种武器。法国TN8111式单兵榴弹弹射器

我军的50毫米“三无”榴弹发射器,驻港部队亮相时,曾有公开资料介绍过。

【图片来自网络】

掷弹筒是二战里日军常用的一种武器,日军使用的掷弹筒有多种型号,常见的有大正十年式、八九式、北支一九式等。日本开发掷弹筒是为了加强步兵的伴随火力。掷弹筒最大的特点是轻便易携带,像大正十年掷弹筒重量只有2.6公斤,八九式也只有4.7公斤,弹药重量也不重,像九一式手榴弹只有820克,一个士兵可以轻松的携带掷弹筒和弹药,伴随步兵机动

日军基层的火力中心是轻机枪和掷弹筒,二者一比一配置!一个曲射一个直射,完美配合。

掷弹筒最大的特点是轻便易携带。

像大正十年掷弹筒重量只有2.6公斤,八九式也只有4.7公斤,弹药重量也不重,像九一式手榴弹只有820克,一个士兵可以轻松的携带掷弹筒和8枚弹药,伴随步兵机动。

掷弹筒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集中使用。

实际上很多人对掷弹筒的发射有所误区,都以为是单个掷弹筒手凭经验测定射击距离,需要老兵才打的准。

然而实际的运用中,掷弹筒是集中在一个班内(2-4门)使用的,受一个掷弹筒分队长(军曹,士官)的统一指挥,因此负责测距和协调射击战术的,往往是分队长。

分队长统一使用九三式望远镜测距指挥发射,所以掷弹筒比较比较精准。

查《昭和16年度陆军动员计划令》中步兵甲等、乙等联队的装备表,每步兵中队都装备12副九三镜,基本做到军曹人手一镜。

分队长进行测距和射弹观测,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九三式士官望远镜,九三式望远镜右镜筒中有水平各40密位,俯仰各25密位的分划板,能满足简单的密位测距,虽然精度不及专业的炮兵观测镜,但对于实战数百米距离的掷弹筒而言足够了。

整个小队(步兵排)攻击敌方阵地前,掷弹筒分队在最远处向敌方阵地进行各筒十发急促连射,压制对方火力,掩护友方的突击行动。

而防守作战中,有效的火力压制范围比进攻作战中更大。针对关键的若干可能被突破口,由于事先已经做好测量(甚至试射代用弹观察),压制距离可达500米以上。。

实战中掷弹筒手的操作是:

1、把掷弹筒选择合适的位置驻钣,立成45°角,并在射弹过程中予以保持(对于部分装有水平仪的掷弹筒,这一过程更加容易);

2、依据分队长的口令,快速调节筒身上的整度器,修正射程;

3、用筒身上的白漆线进行概略瞄准,这一点是最考校射手经验和能力的。

后期掷弹筒精度下降是因为测距镜质量下降:

到了战争后期,经济民生早就完全崩溃的日本军用工业也是各种粗制滥造,很多后期的九三式的目镜上不再有密位分划板,基本不能用于测距了。

有经验的老兵不断消耗、器械装备的劣化,太平洋战场上盟军的逆天火力优势,这些都是导致战争后期日军掷弹筒运用方式被迫更改的重要原因。而与此同时,我军仿制的掷弹筒因为有瞄准盘,命中率不断提高。

总结一下,就是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掷弹筒组,经验比较丰富的老手在进攻作战中400米左右就可以开始运用,手法较差的新手经过必要的训练也可达300米左右。而防守作战中重掷弹筒的火力压制范围可达500米。

而这些都远远高于国军手中的民二七式,即便是最优秀的射手运用,实战距离也不太可能超过200米,而考虑到国军训练的情况,实战中大多数射手能在150米以上有效射击就算不错了。所以双方一交火,日军能做到国军的机枪步枪一打响(400米左右),八玖式掷弹筒就开始压制,距离接近到300米,八玖式掷榴弹就已经打得国军步兵和机枪点抬不起头来了。

而同样,他们面对八路军的加长的和带瞄准盘的掷弹筒的时候劣势就很明显了。当然这都是抗战后期的事了。

想象一下抗战时期的中国士兵,本来就缺乏训练,要取得有效命中在200米以内。

然后从400米就开始被日军轻机枪的精准射击压制,头顶上还有掷弹筒弹不停落下,这样的单方面挨打,这仗焉能不败呢?

掷弹筒的欧洲近亲超轻型单兵迫击炮在二战欧洲战场是一种逐渐被边缘化的武器,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二战日军装备的掷弹筒却在亚洲战场“耀武扬威”,究其原因,除了得益于亚洲独特的战场环境外,其相对当时来说较为优秀的设计亦是功不可没。

掷弹筒并非一枝独秀

二战日军武器装备的设计深受一战及战后欧洲的影响,弹板供弹的九二式重机枪和掷弹筒都是鲜活的例子。

掷弹筒的欧洲亲戚是超轻型单兵迫击炮,是战后欧洲结合一战经验所研发的一种可单兵携带的步兵支援武器,口径一般多为50mm(掷弹筒也为50mm口径,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该类武器德法英苏均有装备,但随着二战欧洲军队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该类武器高机动性的优点已不再突出,因而逐渐被60mm和82mm迫击炮取代,只有日本还在大规模成建制的使用,并将其发扬光大。

二战日军掷弹筒的装备情况

掷弹筒多以2人掷弹筒小组的形式装备于日军的15人加强分队或是以8人掷弹筒小组的形式装备于54人小队,每两名掷弹筒兵携带一门50mm掷弹筒,并携带2条各8枚榴弹的弹带。

二战日军装备的掷弹筒主要有两种型号,即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

大正十年式:50mm口径,全重2.6kg,射程175m,依靠筒身下方的旋转泄气装置调节膛压来控制射程,滑膛身管,后因其射程较近以及精度不足很快便被八九式所取代。八九式:改进自大正十年式,口径50mm,全长413mm,全重2.7kg,最大射程800m,是二战日军的主力掷弹筒。

八九式掷弹筒的重要技术特点

采用高低压原理发射,发射自带发射药的无药筒榴弹,击发后发射药先在高压室内燃烧产生高压燃气,而后高压燃气通过高低压室间的小孔进入低压室膨胀,并借此推动炮弹出膛。既可发射专用榴弹亦可发射九一式手榴弹,使用专用榴弹时射程最大可达800m,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射程也超过300m。炮管内带有膛线借由炮管内的机械装置,通过调节低压室的空间大小来调节射程。

掷弹筒的优点

由于采用高低压发射原理,因而炮管本身不用耐受过高的膛压,可极大的降低炮管厚度,从而减轻掷弹筒的重量。重量轻便于士兵随身携带,使用也几乎不受地形的限制,能很好的弥补手榴弹和火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可由有经验的步兵携行和操作,不占编制。掷弹筒专用榴弹的装药量和爆炸后产生的破片数,胜过同时期苏德50mm以及美军60mm迫击炮,威力较大。可发射多种弹药,弹种丰富。射程较远,超过其它国家的同口径轻型火炮。

掷弹筒的不足

缺乏必要的观瞄设备,只能简单依靠炮管上的刻线进行瞄准。对射手的经验要求较高,战争后期随着老兵的伤亡殆尽,掷弹筒的作用受到了极大削弱。由于采用线膛发射并采用较薄的身管,对炮管的加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成本并不低。对工事和装甲目标的威力严重不足。

小结

掷弹筒作为一款小众武器,却切实考虑到了当时日本的国情,算的上是量身定制,因而凭借独特的设计使其在二战亚洲战场发挥了不错的战力,单作为一款武器来看,它无疑是成功的,但战争比拼的是国家的整体工业实力和战争潜力,掷弹筒的成功并不能掩盖二战日本陆军以及海军陆战队整体火力的不足,因而日军在对阵火力更强的美苏时,面对对方的重炮和钢铁洪流也只有被碾压的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二战中,日本鬼子装备了大量的掷弹筒,说到底,其实就是简配版的小迫击炮。这玩意儿口径一般都在50毫米,弹头重800克左右,射程300米,杀伤半径5米左右,经验丰富的老鬼子兵的射速,可以达到30发/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款比较实用的轻兵器。首先,这种武器重量轻,可单兵携带。当时各参战国的迫击炮,炮管加底座通常都在10公斤,而掷弹筒一般都在3公斤,比三八大盖还要轻一些,体能好的鬼子额外携带一根掷弹筒、几发炮弹,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其次,这玩意儿威力基本上也等同于一门迫击炮了。一般来说,掷弹筒的杀伤半径大约在5米以上,向对方的密集目标进行发射,其杀伤力可以致死三四人,外加五六人失去战斗,同时对方需要额外派出五六人,来照顾这几名失去战斗力的官兵,因此,战斗效能很是不错,可以减弱对方的有生力量。

第三,这玩意儿的射程可达300米,这个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了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同时对于躲藏在围墙、树木、岩石后的目标具有很好的射角优势。并且,准确性要比手榴弹要稳定的多。

总之,这是一款非常适用于小规模部队的轻兵类武器,它的出现,极大的满足了重火力的不足。不过,还有一个值得说道的是,由于制造工艺并不复杂且成本低廉,因此我国武装力量,也大量生产过此种武器,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掷弹筒其实就是简化版的超轻型迫击炮,这种武器放在欧洲战场估计连正眼都没人会看一下,但是在亚洲战场确实十足的神器,不知道中国军队有多少重机枪阵地是倒在掷弹筒炮下。直白说掷弹筒就是一个初具工业化实力的国家对基本没有工业化能力国家的火力碾压。

掷弹筒是日本步兵主要的伴随重火力之一,其射程在300米左右,一个熟练的日本老兵基本可以用掷弹筒做到指哪打哪。当时中国军队缺乏火炮,主要重火力就是重机枪,而且中国军队初期有个坏毛病,就是重机枪突前布置。每次日军进攻都先派出小股部队探明中国军队的火力布置,然后呼叫炮兵或者由伴随的掷弹筒敲掉我们的重火力点。这种打法让中国军队吃够了亏、

掷弹筒还有个优点就是超轻,重量只有3公斤,对于机械化能力不足(其实就是工业能力不行)的日本来说,掷弹筒能有有效伴随徒步步兵作战。其设计理念和九二式步兵炮相同,都是利于轻步兵作战。在太平洋战场上掷弹筒也凭借着这一特点有着很不错的表现,算是日本单兵武器中的佼佼者。

但是掷弹筒也同样有致命缺点,其没有瞄准器,导致发射全凭经验。熟练的老兵可以百发百中,但随着战争的进程,老兵越来越少,新兵越来越多,掷弹筒的命中率也是越来越低。

当然总得来说,掷弹筒放在当时日本军队的坏境中,加上亚洲战场的特殊性,确实是一款堪称神器的廉价武器。比起歪把子、九二重、南部手枪简直良心的不要不要的。

在一战中,俄军将47毫米口径的海军炮倾斜地以大仰角发射超口径长尾形炮弹,给日军造成很大的伤亡。随后日军开始对这新式的火炮非常感兴趣,并开始仿制各种口径的迫击炮。最早装备日军部队的是大正十年式掷弹筒。

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口径为50毫米,重为2公斤多点,射程为170米,射程短,但携带方便,是步兵进攻的火力支援。

后来经过升级更新后为89式掷弹筒,重量略有增加,但射程更远,为700米,可对敌隐蔽工事和火力点进行打击,精度更高。

一门89式掷弹筒的成本只是迫击炮的十分之一,价格优势明显,可以大批量装备部队,其机动性和杀伤力也不错。可在冲锋时进行火力交叉掩护,杀伤半径达到了8米左右,除了能够杀伤部队之外,还可以战壕和阵地,打击对方的火力区,日军甚至还曾用掷弹筒投射生化毒气弹。

说明日本是个穷瘪帝国主义,这破玩意也只能用在中国战场,欺负中国军队严重缺乏重装备。

掷弹筒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介乎于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口径在50MM以下,有两种型号 。造价低廉,单兵携带,日军在进攻时,利用火力掩护,由单兵一至二人,携带掷弹筒,冲到中国军队阵地前约200米左右。然后迅速趴下,发射。可以利用抛物线,杀伤简易掩体背后的目标。

这个玩意儿 ,没有瞄准装置 ,上面划了一道油漆白线 ,发射完全凭经验瞄准 。由于射程近 ,杀伤力虽然不是太大,但它发射的毕竟也算是炮弹,虽然是口径很小的炮弹 。用来对付连小炮弹都没有的中国军队,也还是可以的。

这种武器的优点就是,不需‘要设立专门的编制 、兵种,单兵就可以携带,方便使用 。

这个玩意儿虽然杀伤力不大 ,但是当时很多中国军队 ,尤其是一些杂牌部队 ,严重缺乏重型武器 ,中国军队最强的装备往往就是机枪 ,而掷弹筒抵近发射,往往能一下子把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干掉 。

至于一般的敌后游击队,基本上就是没有装备 ,能配备枪支和手榴弹就算是非常不错了 ,而手榴弹又扔不远 ,掷弹筒不管怎么说,它射程能达到两百米 ,这个距离,用来欺负中国军队是足够了 。

就这玩意儿,如果放到东线和太平洋战场,分分钟被虐杀 。例如,在太平洋战场,美军有大量的重装备 ,美军每进攻一个岛屿,往往是先在附近占领的岛屿上修建机场,起飞轰炸机进行狂轰滥炸,然后再从航空母舰上起飞飞机,进行狂轰滥炸,往往连续轰炸十几天,这还不算,再用军舰上的大口径舰炮围着准备进攻的岛屿狂轰乱炸,直到炸得岛上看不见活着的生物。正式进攻时,再进行几个小时的炮火准备,然后坦克登陆,根本就没有掷弹筒这种武器表演的空间 。

侵华日军主要装备抛射筒为25.4厘米的掷弹筒,一个日军50-70人的步兵小队,一般配备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小组,装备二个掷弹筒。

这种装备 ,放到欧洲战场一文不值 ,但是在中国战场 ,这就可以说是豪华装备 。

如果当时敌后游击队能够缴获到一台掷弹筒,那就是个很大的战果了。你不要小看这个玩意儿,在双方用步枪射击时,一方如果有这个作为火力支援,那就是完全不一样了。

到了战争后期 ,日军越来越困难 ,更加穷瘪。一个步兵 小队只能配备 一个掷弹筒,一挺轻机枪,就这样,他还给不少中国军队造成麻烦。

战争后期,有的中国军队火力早已超过日军。比如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时,对日军就形成了火力压制。在缅甸战场,日军的掷弹筒就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而且,随着日军大量老兵阵亡 ,临时征召的新兵 使用掷弹筒不够熟练 ,老兵 凭借作战经验 ,可能十发能有七八发击中目标附近 ,起到杀伤效果 。而那些刚招的新兵可能打上五六发 ,才能有一发击中目标,这一发还是碰巧蒙中的 。

所以,掷弹筒这种武器,只能是在二战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用来欺负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因此,注定这种武器会被淘汰。现在这种武器早就被新型的榴弹发射器等代替。

大家好,我是今古讲堂,欢迎关注,留言评论,点赞转发,谢谢了!

1944年秋季的一天,时任八路军八旅23团(原新四军三师23团)3营8连一排排长魏长城所在部队对山东日照石臼所日军展开火力侦查。

全营只有魏长城一人会使用掷弹筒,而且这具掷弹筒是1942年在苏北缴获的。

按照他的回忆,我军战士看见日军使用这种既灵活又适合运动进攻的武器,心里痒痒的,羡慕不已。

当时,一个连里有一个掷弹筒已经是很阔气了,当时魏长城带着这个掷弹筒成立了机炮班,三挺轻机枪加上掷弹筒炮编制12人,直接归连部指挥。

就这么一个日军步兵班武器,我们当成了宝贝,战斗真的是太艰苦了。

而该部队进入山东以后,魏长城从机炮班长提升为排长,掷弹筒归属于营部。

所以当时攻打石臼所的时候,直接是营长指挥使用掷弹筒。

掷弹筒的情况

这玩意吧,放在中国战场是个神器,放在太平洋战场,就啥也不是了。

毕竟,这个东西比迫击炮小,比枪榴弹大,射程不算远,还得跑的近点打,还没有枪榴弹灵活。

除了日本人用,欧洲战场是没人用的。

为啥呢,日本人也有治不好的火力恐惧症,所以就搞出来这么一个中间力量的武器。

符合日本国情。

掷弹筒就是手榴弹机械投掷器,而且还有弹道,这个东西我们当初也没啥好的反制手段,毕竟武器缺乏,所以鬼子也就放心大胆的使用。

鬼子总共用的是三种掷弹筒,分别是89式,十年式和十一年式。

而且配备的弹药也能当手榴弹用,当然了,不能像美国人那样带着迫击炮炮弹那么扔,虽然从轻武专家的文章里看到了徒手的使用原理,而且八百壮士杨瑞符在他的日记里也这么写的:

此时敌兵集西南墙根下有七八十名之多,当即投迫击炮弹两枚,手榴弹数枚,敌被炸死七名,伤二三十名,其余完全逃跑了,我军始将危困解除。

但是这么用迫击炮炮弹不符合使用规定而且太危险了,能用手扔这个还用迫击炮干嘛。

我就不从武器角度写了,毕竟这方面不是专家。

当时我军对于日军掷弹筒是怎么评价的呢?

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军区记者郑坚在攻打山东莒县时,被一发掷弹筒炮弹击中,当时郑坚几人就在一堵围墙后面。

郑坚回忆:

掷弹筒能打死角,发发炮弹在小围子前爆炸,正当我俩由坐转为趴下时,一发掷弹筒弹落在我们面前,我当即昏迷过去,当我痛醒时,用手一摸,满脸都是鲜血,我已被抬上担架,很快就来到设在城郊的战地医疗所。

可以看出来,掷弹筒是又准又狠。

我军的装备情况

因为掷弹筒原理简单方便生产,我军对于掷弹筒的使用也特别的青睐。

而且,掷弹筒这个东西完全就是抄日本的,国军抄,我军也抄,各种仿制。

本来这个中国战场其实也是新手村,打仗都很有廉价的感觉,掷弹筒也正好符合我军的语言。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到1945年抗战胜利,八路军军工部共组织生产了2500余具50毫米掷弹筒、20多万发炮弹,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装备部队。

当时主力部队一个战斗班可以配备一具该型武器,一共装备了近30个团。

其实从这个装备情况看,还是非常的艰苦的,没办法,火力不足,对于掷弹筒这种武器我们都配备不全。

但是从我军的使用情况上看,掷弹筒绝对就是个宝贝。

这里也引申一个小故事,当时我军也用掷弹筒土法提升威力,用白铁制造大探头,然后焊在掷弹筒弹上,一般都这么打炮楼,没办法,不是哪个部队都有意大利炮,别说意大利炮,迫击炮都很少,所以说,掷弹筒这个东西,别看是个便宜货,却是我军特别珍惜的好宝贝。

掷弹筒与迫击炮非常接近,日军的掷弹筒长约有26公分,重4.7公斤、直径50毫米、最远射程为700米、有效射程为500米,二至三名日军伺候一个掷弹筒。1921年日本研制出了89式掷弹筒,该掷弹筒在中国战场上给八路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对我军的重机枪手、战壕和防御工事里的作战士兵威胁更大。

因为掷弹筒才4.5公斤,长约26公分,因此敌人携带特别方便,能在500米之内摧毁对方的重要目标。这样就明显的胜过我军手榴弹威力的多少倍。因为手榴弹最远也只能投出50多米,并且手榴弹出手没有掷弹筒出弹既远又准,掷弹筒出弹也不慢,每分钟能射出20发炮弹。

所以当年日军猖獗的所向无敌,不到一年就占领了中国半壁河山。因为他们的武器装备太先进,天上有飞机,地面有坦克、装甲车和大炮的掩护,士兵手中有掷弹筒、轻重机枪和三八大盖步枪。可以说是除了没有冲锋枪,他们军队的武器装备在当时属于最先进的装备。

特别是掷弹筒在战场上伤害了我军无数的机枪手。为此八路军总部命令自己的兵工厂,赶紧模仿制造出了很多掷弹筒,这些掷弹筒在百团大战中大显身手,摧毁了无数的日军炮楼和据点。为百团大战的胜利开通了道路。

后来随着迫击炮的出现,各国军队把当年的掷弹筒成了遗忘的角落,很少再见到当年的掷弹筒。必定还是迫击炮的威力大,因此迫击炮的出现,在战场上就代替了当年的掷弹筒。

日军掷弹筒口径一般为50毫米,射程300米,炮弹重量800克,杀伤半径5米,一般一个小队装备2门,弹药由单兵携带,不占编制。

掷弹筒本质上属于轻型迫击炮

掷弹筒弹道弯曲,射程较近,主要是用来杀伤隐蔽在掩体后面的步兵,由于其重量轻,从而隐蔽性非常好,不需要构筑阵地,可以突然对某一阵地攻击,而不暴露目标。

掷弹筒弥补了迫击炮和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白

抗战时期迫击炮的有效射程一般在1000米左右,迫击炮不能打击一二百米外的目标,因为这样发射仰角过大,有可能会将炮弹砸到自己头上。

而一个优秀投掷手能将手榴弹扔到70米已经是极限了,在70米至几百米之间就出现了一个火力空白,掷弹筒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掷弹筒造价低廉,适合中国战场。

掷弹筒结构极为简单,因此造价十分低廉,仅为普通60迫击炮的1/10,如此低成本的价格非常适合日本这个资源窘迫的国家,而且因为中国战场上火力密度低,掷弹筒的威力得以显现。

掷弹筒机动极为方便

一门掷弹筒仅仅几公斤重,可以由步枪手携带,炮弹重量仅为几百克,实战中都是由步兵携带,因此不占部队编制

作战中其发射隐蔽性好,转移方便,可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实战中掷弹筒的作用

据参加抗战的老兵回忆:日军在进攻时,我军机枪阵地开火一两分钟后,就会招来几发炮弹,极为精准,在机枪阵地失去战斗力后,日军步枪就会迅速发起攻击,我军多数情况下抵挡不住。

在东南亚战场上,美军面对日军掷弹筒同样吃亏不小。

Copyright © 2010-2025YangTaTa 简约CMS社区版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1007044号-13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