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中心> 我国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 正文

我国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

太空计算新纪元:“三体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开启在轨实时处理新篇章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千星规模太空计算基础设施...
  • 2025-05-19
  • 5

太空计算新纪元:“三体计算星座”成功发射,开启在轨实时处理新篇章

一、项目背景与目标

我国将人工智能送上太空

“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千星规模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计划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卫星,实现对地观测数据的在轨实时处理,从而大幅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并为科学家探索未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次发射标志着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二、首次发射成果显著

5月1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批12颗计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些卫星搭载了先进的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具备强大的在轨计算能力,整体算力达到每秒5千万亿次计算(5POPS),存储容量达30TB。单颗卫星最高算力可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计算)。未来,整个星座建成后,总算力预计可达每秒百亿亿次计算(1000POPS)。

三、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模式

传统的卫星数据处理模式依赖于“天感地算”,即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进行解析。然而,这种方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和带宽不足,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有效数据能够回传至地面,且存在明显的延迟问题。而“三体计算星座”则通过引入在轨计算能力,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不仅实现了整轨卫星互联,还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网络,极大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和时效性。

四、核心功能与试验任务

本次发射的卫星搭载了80亿参数的天基模型,能够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此外,卫星还将执行多项重要任务,包括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和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试验。这些功能的实现,将为未来的太空应用提供更广泛的可能性。

五、科研与成果转化机制创新

“三体计算星座”的成功离不开有组织的科研和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之江实验室负责星载智能计算机等软硬件及天基模型的研制工作,而国星宇航则承担了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的研发和整星研制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指出,该星座的构建将为空天产业带来深远变革,进一步拓展太空应用的边界。

综上所述,“三体计算星座”的成功发射不仅是我国航天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也为全球太空计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Copyright © 2010-2025YangTaTa 简约CMS社区版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1007044号-13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