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核心思想,其实用不了一句话,只须四个字就能将其概括。
会是哪四个字呢?
先来看书中出现的一些词语:悼红轩、末世、地陷东南、白骨如山、木石前盟、金玉姻缘、怀金悼玉等等,相信这些词语就可以表达《红楼梦》的核心思想,只是它们的意思或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由于种种原因,对它们的理解历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己见之下,谁也别想说服别人,谁也别想说服自己。
那么,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与含义究竟是什么呢?或许可以通过书中的两个情节,说不定能够获得比较接近或准确的答案。
第一个情节在二十七回,这天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也是饯花节,为花神饯行的日子。林黛玉却自感身世,自艾自怜、悲悲切切地写了一首《葬花吟》。
其实,林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为花神节,即百花之神的生日。林黛玉于这天生日,显然有把她喻为花神之意。那么,在饯花节,为花神送行的日子,埋香冢、写《葬花吟》岂不就是埋葬自己,祭奠自己吗?
有个问题是,《红楼梦》中写了给很多人过生日的场景,而作为全书的第一女主角,却从没有给黛玉过生日的描写。作者如此设置肯定是有深意和玄机的,它使我们只能在书看到黛玉的死,却看不到黛玉的生。
那么黛玉的死代表什么或隐寓什么呢?
仔细阅读仔细琢磨后才发现,第二十五回马道婆与赵姨娘暗中算计,欲用五鬼魇魔法把凤姐和宝玉害死,而这天离黛玉写《葬花吟》祭奠自己的四月二十六日为三十七天,也就是三月十九日。
三月十九,是个极其敏感的日子,一定要写得非常隐蔽。
众所周知,1644年三月十九日是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殉国,导致明朝灭亡之日。显然,马道婆之“马”是取自于“闖王”之“闖”中的“馬”字,王熙凤和宝玉则代表了明朝之政权与皇权。
我们再来推算一下就会另有发现,黛玉的生日二月十二,与三月十九日相隔也是三十七天,那么,明朝灭亡的三月十九日,也就是黛玉生日,与她埋葬祭奠自己之日的正中间的日子,这样二月十二、三月十九、四月二十六也就形成了一体。由此可见,所谓黛玉写《葬花吟》祭奠自己,其实是在祭奠明朝的灭亡。
第二个情节是七十八回,在此回林四娘的故事里,描述了山左青州衡(恒)王被犬羊众贼所杀。其实,在明清之际,只有明朝在青州分封过朱姓衡王,而且共传了七世。历史记载,前六世衡王皆为自然离世,唯独第七代末世衡王朱由棷,于1644年投降满清后,顺治与清廷却并没有因为他投降而放过他,竟然在顺治三年(1646年)以叛乱为借口杀了朱由棷。
那么书中骂杀衡王者为“犬羊众贼”,也只能是骂顺治和满清了。
另外,关于林四娘的故事,其实是始创于福建泉州人陈宝钥。1662年,陈宝钥在青州道任上时,听到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和他的泉州老乡郑成功前后离世的消息,心中一直有强烈反清情绪的陈宝钥非常悲痛,于是就在南明灭亡、朱由榔和郑成功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二年(1663年)创作了《林四娘》这个人鬼相恋的故事,暗隐的就是对南明、永历帝、郑成功的祭奠和缅怀。
可以确定,在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第一个隐藏的是对明朝灭亡的祭奠,第二个隐藏的是对南明灭亡的祭奠,也正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对那些有争议的词语进行更合情合理的解释了:
“悼红轩”,红即朱,悼红也就是悼念朱明;
“末世”,显然就是指明朝灭亡的末世;
“地陷东南”,在“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中,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大战,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下生灵涂炭。朱明属火,满清属水,“地陷东南”暗隐明清易代之乱;
“白骨如山”,正是形容明亡清兴之际的战乱及满清的数十起屠城事件;
“木石前盟”,“木“隐朱姓图腾为“赤心木”,石即通灵宝玉,隐传国玉玺与皇权,另外,“木石”为“柘”,指朱姓的发源地在河南柘城县,以此隐指朱明王朝;
“金玉姻缘”,金,是以满清的前身为“后金”来隐指满清,玉为“传国玉玺”和皇权,喻为满清夺取天下。
“怀金悼玉”,此处“金”指薛宝钗,玉指黛玉。黛玉之死隐明朝灭亡,宝玉和宝钗成亲,喻指满清获得天下。
怀里抱着宝钗,心中却在思念着黛玉,这是什么感觉?
其实“怀”也可以理解为“怀恨”,这样,“怀金悼玉”就应该当作“恨清悼明”或“排满悼明”解释了。
而《红楼梦》的核心思想,恰恰就是“排满悼明”。
中心思想也叫主题,是一部书、一篇文章的灵魂。 一本书、一篇文章在写作之前,作者也许没有特意设想中心思想,对于某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红楼梦不是。它开篇..就先明确了作品的主旨,大旨言情。作者怕读者误读《红楼梦》的主题,明确告知: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阅者醒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是说从读者的眼光看,《红楼梦》这部万言大书的中心思想是多维度的。
要知道小说的主题,最好是阅读小说文本。而不是盲人摸象般断章取义,望文生意,离小说文本越来越远的所谓研究。更不能象侦探破案那样推理猜测。其实《红楼梦》在第一回就交待了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主题。并且巧妙地通过几个书名,暗示作品的主题。经历一番梦幻,发现人生如梦、青春如梦、高官厚禄如梦、儿女情长如梦。看透世间的沧桑。一首好了歌,说尽作者的心声。一切不过是梦。所以便以梦总其全部主题。称之为《红楼梦》 。 《红楼梦》是人生之梦。经历过一番梦幻、宝玉也出走了。表现人生如梦的主题。对人世、人生的认识和总结,可以称之为全书的主旨和精髓。从昨怜破袄寒到今嫌紫蟒长,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到最后不过是一场空罢了。《红楼梦》即朱门之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盛衰落为背景,以贾府的衣食住行、家庭琐事、闺阁闲情、红白喜事为经典场景,表现繁华过后终究是一场梦。毛泽东认为,它是一部以贾府为中心的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教科书。贾王史薛红极一时,眼看他起高楼,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从笏满床到陋室空堂;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原来富贵繁华如梦,荣华富贵,转眼繁华落幕,过眼烟云。贾府从盛到衰,代表着封建王朝的统治从盛到衰,走向灭亡。一个旧家族的没落,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预见了封建社会灭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红楼梦》是青春之梦。无情地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暴露了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及社会道德观念凶残的吃人本质。《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讲述一段凄美绝伦的悲剧故事。他们的爱情婚姻悲剧,代表着封建帝王所统治下的社会中,无数的家庭都没有幸福的生活,无数男女都没有幸福。用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唱青春与生命的挽歌。发出对封建礼教及腐朽婚姻制度的抗议。《红楼梦》是一场情觞之梦。小说赋予宝玉情痴情种性格以上天使命。《情僧录》暗示大旨言情的主题。作者写女娲补天,顽石思凡,写木石有情,还泪报恩,情根夙孽,少男少女情事,写太虚幻境,风月宝镜等等。辛酸泪指现实生活中充满悲恸愁苦的眼泪,作者对亲历的悲欢离合,家族覆亡及兄弟姐妹的遭遇,充满感慨迷茫与无奈。作者用顽石谒发出慨叹: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是怀才不遇的哀怨;也是家庭家族情怀、叹苍天难补的社会情怀。读完全书,我们发现其实竟无一有才补天之男子。我们更发现贾府那天、大清国那天已经无以为补了。
《红楼梦》是一首女儿的厄梦。《红楼梦》开头就写女娲补天,书中又大写闺阁中女儿琐事,表现其崇尚女性的思想,《金陵十二钗》暗示为裙钗立传的主题。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悲歌。展示了金陵十二钗及其它相关人物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了追求光明、崇尚自由的叛逆人物,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 《风月宝鉴》及风月宝镜的故事暗示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主题。
读了这前半回,再读全书,还用专家来告诉我们《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吗?
我是张老师,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伴读红楼梦
《红楼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是什么?我们先了解曹雪芹这个人。我们从他的作品可以了解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也是了解的这是其一:其二他本人一生的生活壮况及现实壮况所导至他写《红楼梦》的原因是:第一凭他文化根底来说水平高
,所以他对世事观察细微,捕捉世人喜欢的事
描写,有时用锤炼的诗赋对述说,读者读了朗朗爽口津津有味,留下深刻地印象,但是读者只能在诗赋词对中义会没有直接说破其理,靠读者富以想象,就是用这样一种“玄学”之迷
写出了巨著《红楼梦》,用以表达他人生的看法告诉世人;第二他继承了中国的优秀文化《
玄学》来写作――含而不漏,其理在其中,所以《红楼梦》的核心是什么要靠读者来义会,不同经历的读者读了就有不同的义会,就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红楼梦》的核心思想。依个人低俗水准来概括《红楼梦》的核心思想是
:用人间世事告械后世人,用以借鉴,把握人生
,同时也是他对没落时的喧泄?(个人观点不知对否,望指正海含)
《红楼梦》核心思想,用一句摡恬:人生如梦!仅此而己。
贾雨村是梦。甄士隐不还是梦吗?红楼演泽兴衰,兴又如何?衰又怎样,最终结果是一样,无非红楼梦一场。
其不同的是:梦长,梦短,梦美,梦鬼。不要追求梦醒,作梦挺好。欢歌笑语在梦中,世态炎凉在梦中,笑傲江湖在梦中,频于奔命在梦中,卿卿我我在梦中,痛断肝肠也在梦中。切莫醒来,醒来缘是一场空。
《红楼梦》的核心思想。我们想想是不是就是人生的核心思想呢?不然,它凭什么成为名著。让我们沉浸在红楼梦中吧!不要企图把红学研透,透了就剩下惆怅了,莫不如彷徨。
【一】如果有人说,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红楼梦》的核心是什么:
我觉得“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就是全书最真实的写照。
因为站在我们每个人的视角上,都能编织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各有各的主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你心无旁骛,毫无疑问《红楼梦》就是一部中国古典爱情故事。
你说这个核心还不够夺人眼球吗?自从盘古开天地,不管哪一朝,哪一代爱情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可以把它写成上感动天地,下泣鬼神的千古绝唱。
当然从古到今,确实有很多人对这个主题并不以为然。有人说《红楼梦》就是一篇声讨封建礼教的檄文;也有人说它是一篇埋葬封建王朝的暮鼓晨钟;还有人说它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这话都对。
当我们把《红楼梦》当做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时,你说它是什么都不为过。因为它的精神元素永远无人企及。
【二】其实,二百多年以来,不管是红学领域中的各个门派,还是所有喜欢《红楼梦》一书的读者们,很多人都想一探究竟,它到底是不是一个梦?
就如同人们从《红楼梦》里的“假”能够识别出“真”来。从“无”中,看出“有”来。尽管书中每个情节之间,仿佛是盘散沙,前门楼子和胯骨轴子谁都不挨谁,搞的大家看完全书以后,还没明白作者到底在写什么 。但是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我觉的书就是给读者看的。作者写什么,你就看什么,刻意的或者说非要从字里行间发现新大路,这种事你还是留给专家和学者们去研究吧。
我有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 ,虽然在学习成绩让人不敢恭维,可谈起《红楼梦》来,就象打了鸡血一样,两眼冒着绿光。 他说:
大学生没有看过《红楼梦》不是耻辱。而是中华文明素养欠缺的具体表现。
《红楼梦》就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有人不解风花秋月;有人不懂为官之道;有人不懂阴阳调合;人性最大限度告诉我的一个道理。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风险。你把这些都捋顺了,《红楼梦》也就全看懂了。
这个过程到底有多长,我记得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曾经大喊一声: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
【三】在红学领域中我们从来就不缺专家,真正缺的是如何去解读它,欣赏它。
问题是人们明明知道它不过是经过作者加工后虚构的一部文学作品,却偏偏为它牵肠挂肚,一不小心就在心中荡起种种想法。
其实《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一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文化人。他何尝不想一鸣惊人,欲与古人比高低呀。事实上他还真的做到了。
当你走进任何一个中学校园,你就会听到有很多人说《红楼梦》还没有当今流行的言情小说好看。这话绝对有几分道理。
但是《红楼梦》所存在的价值,是眼下任何一部言情小说都不可比拟的。因为它永远是世界文化之谜。 它完全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适应任何一种社会环境而生存。
台湾著名诗人《联合文学》社社长蒋勋教授曾经把《红楼梦》当成佛经来读。这话也没错。当曹雪芹透过以往繁华的眷恋,在失落的悲恸中开始自我忏悔,甚至到了自我谴责的地步,谁敢说它不是一部忏悔文学呢。
【四】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红楼梦》透过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你完全可以看到,生活在半封建社会中贾府一荣一损的众生百态。 如果你一定让我说《红楼梦》它到底说了些什么,那么我只能告诉你两点:
(一)通过贾宝玉的视线,带我们饱尝了193名闺阁仕女的苦辣酸甜。同时也为就的展现了一副真正的人间悲剧。
(二)为我们淋漓尽致的刻画岀以贾政马首是瞻的贾府,是何等贪婪成性。
一个贪字,让他们在毁灭的路上越走越远,终于无法回头。 正所谓始于贪婪败于痈。 的确赘生在贾府躯体上的贾芹,贾芸,之流就象痈一样,在加上赖家兄弟们推波助澜,个个中饱私囊,横行霸道,不仅要喝着血,还不断给主人挖坑吃肉,你说贾家能不败吗?
尽管许多书评和红学大家把贾府的衰败归罪于中央集权的利益搏杀。而且,明确指岀企图通过元春进宫的靠近皇权中心,从中取利,挽救贾府于危难之中的作法,本身就是最危险和最愚蠢的一招险棋。因此只能落个自取其辱而告终。
这就是红楼梦给予我们的启示。做人要自律,自省,自知,自强。正因为我们把《红楼梦》纳入悟性哲学的范畴,所以说它是一部当代的醒世警言,才得以代代相传。
鲁迅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诚然每个人的学识和阅历各有差异,看问题角度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鲁迅的评价是全方位、多纬度的。
一个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就是它的主旨,而作品主旨往往是作者经历和感悟的真切体现,这些内在体现或呐喊控诉,或苦闷辛酸、或无奈鄙弃,或难以明说等,可谓五味杂陈。
若要论《红楼梦》主旨,我认为可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身上去寻蛛丝马迹。它之所以能成为旷世奇作,风靡全球,大概也是曹雪芹亲身经历之故,因而才有真情实感。
曹雪芹(1715-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等,出生于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江宁(今南京)织造曹寅之孙,曹頫之子,死时年仅48岁。
曹雪芹出身钟鸣鼎食、诗礼簪缨望族,早年家世显赫,极富极贵。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才14岁。曹家迁北京老宅,后移居北京西郊。
曹家的家道沦落,令曹雪芹苦不堪言,生活难以为继。他开始了茅椽蓬牖、绳床瓦灶的贫困生活,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晚年窘迫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境地。
一个享受锦衣玉食、温柔富贵乡“每日只和姊妹丫鬟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描鸾刺凤......”等的豪门公子哥,瞬间从天堂跌落,感受可想而知。
巨大的生活落差,促使曹雪芹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倾注到小说创作中,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出了“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宏篇巨作。
有人说曹公是写完全本了的,只是80回后内容散佚了,今传《红楼梦》120回本中后40回为高鹗所续,当然也有别的说法,今暂不论。
曹家盛极而衰,曹雪芹沦为卖画为生,对曹雪芹而言,如南柯一梦,巨大落差促使他将这一切诉诸文学作品中。他的开篇词是这样的: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让人徒生无限况味。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红楼梦》就是曹公自身经历的写照。在他看来,人生如梦,青春如梦,繁华如梦、儿女情长如梦,高官厚禄如梦等,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红楼一梦,因此作品着眼点逃不过一个字“梦”。
或许曹公担心读者误读《红楼梦》,故在作品开篇特别点明: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主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钰姐也赞成曹公此句,而且作品标题即主旨,曹公时时都在点题。
《红楼梦》主旨,一言以蔽之:一切都是梦。
这看似消极,但当你经历过曹公的一番人生梦幻,或在风烛残年时回首一生时,也许尼就能理解这样的心境,也就蓦然释怀了,人活一生,一生境况概莫如是:一切都是梦。
来看看《红楼梦》都有哪些“梦”?
《红楼梦》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是势力庞大、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四大名宦世家,名列当时“护官符”之中。故薛蟠打死冯渊,贾雨村也不敢追究而胡乱判了葫芦案。
四大家族评选有四:一是原籍本省;二是大族名宦;三是有权有势;四是极富极贵,“护官符”便依此标准列出了本省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目的不过是官官相卫。
四家族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皆荣,相互庇应。贾家地位最高,为开国元勋之后,当朝八公贾家有二;史家为尚书令史公之后,侯爵仅次于公爵;王家爵位为伯爵,仅次于公侯;薛家世袭皇商,富贵逼人。
四大家族究竟鼎盛到什么程度呢?
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俗谚: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四大家族,可谓富贵逼人、显赫尊贵、权势滔天,但都说“富不过三代”,祖上挣下“护官符”上的偌大基业,不过绵延几代,四大家族就相继衰败,且从内里开始衰败。
贾王史薛子孙“一代不如一代”,他们守不住基业,为谋求个人利益,搜刮家族油水,好色贪财,不管俗事,骄奢淫逸,真应了秦可卿托梦所说“乐极生悲,登高必跌重”。
贾家迎来抄家“树倒猢狲散”,王家无以为继,薛家一败涂地,史家唯一幸存,却也重创不小,4家就有3家败亡。
四大家族都是一门朱紫、艳绝一时的豪门贵族,却在绵延几代后走向没落,繁华过后终是一场梦,转眼繁华落幕“哗啦啦似大厦倾”!
贾府由盛到衰,暴露了封建制度的没落与腐朽,标志着封建王朝由盛到衰,走向灭亡,也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红楼梦》以宝、黛、衩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我们也将它看作是一部悲美的爱情小说。曹公在开篇指出“大旨谈情,实录其事”,空空道人将《石头记》改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
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父母相继去世后过上寄人篱下的生活。黛玉倾城容貌,兼有旷世之才,与贾宝玉真心相爱,她的真性情与宝玉极为相似,敢于捍卫追求的爱情,向往与怜悯美好的事物。
但在封建礼教下,他们的爱情注定得不到祝福,开不出艳丽之花,甚至还阴阳两隔。“葬花吟”中黛玉葬的不是花,而是爱情,两人的爱情终究还是为吃人的封建礼教殉了葬,有情人难成眷属!
但不管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黛玉泪尽而亡,宝钗与宝玉结合,但宝玉婚后仍不忘死去的黛玉,宝钗徒有“金玉良姻”虚名而实际上终身寂寞“终身误”。
曹公对黛、钗的判词很到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那个封建时代下哪有真正的爱情而言,有的只是家族利益,令众多有情儿女为之葬送了爱情。
《情僧录》中女娲补天、情根夙愿、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男女情事等,无一不充满着悲美“爱情之殇”,因而作者叹“辛酸泪”,心酸亲历的家庭覆亡等遭遇,无限感慨与无奈。
作品开篇写了女娲补天,接着又写了众多闺阁女儿琐事及人生百态,展现女性的人性之美,以及表达崇尚与尊重女性的思想,伟人毛泽东就说过:《红楼梦》是尊重女性的。还有曹雪芹本有为女孩立传的意图。
《红楼梦》除了是一首女姓赞歌外,更首一首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挽歌,展现了金陵十二正副钗及其他女子的人性美与悲剧美,歌颂了追求爱情、崇尚自由的叛逆,批判行将没落的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
曹雪芹流落北京西郊,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猛然忆起年少家里所有女孩,认为她们见识才气远超自己,不禁深自懊悔,于是将经历与悔悟写成小说,意在为那些女孩立传。
《红楼梦》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男儿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与悲剧美,并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
曹公将贾宝玉和一群身份、地位不同的少女放在大观园这个既诗化、又真实的小说世界中,展现她们的青春生命之美以及美好被毁灭的悲剧,增添了作品悲美的艺术感染力。
贾府的女儿们、贾府丫鬟如晴雯、鸳鸯、司棋等都逃不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惨下场,这是封建伦理制度导致的,她们被侵蚀被掠夺的青春不也就是“南柯一梦”?
故此,作者无情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科举制度、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等给带给人们的罪恶,揭露了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及封建道德观念吃人的社会本质。
清代脂砚斋《红楼梦旨义》中有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悲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得,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享尽荣华富贵温柔乡,历尽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人生繁华如过眼云烟,一番梦幻终成空。其实,富贵繁华也好,贫贱困苦也罢,都是人生插曲或过客,转眼都会成空,我们又何必太过执著?
(独醒来,却是一场梦,转眼花残,情已空,千里长远,曲终人散尽,留下那红楼一曲唱不休,说得好!)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从不乏见仁见智者。鲁迅评价《红楼梦》:
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
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红楼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政治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文化发展,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等等。
从《红楼梦》各范畴的角度看,读者对这部万言大书中主旨的解读也应是全方位、多纬度的,但总体来说都逃不过一个“梦”字,人生、青春、事业、爱情等,无不如烟似梦。
以上是基于作品层面来看的,当然也是见仁见智,仅限个人的理解。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评论讨论~~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红楼梦》通过荣国府宁国府的衰败,说明了历史上屡试不爽的一个道理,富贵没有永恒传承下去的,有兴就有亡。贾府的兴起其实并不很久,到贾宝玉也不过三代,当年创业者的辛劳已经被完全淡忘了,留有记忆的只不过焦大一人而已,而他的一番揪心的话换来的只是一嘴的马粪,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不但作为贵族之家的贾府已经完全腐败,而且围绕贾府求生存的人也无不散发着腐臭的气息,其中包括所谓看破红尘的修道之人。而普通百姓也越来越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条件,不是遭受飞来横祸,就是不免被人算计,结局悲惨。
家族中也有正常的人,但他们岂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高贵的如元妃,中庸的如宝钗,也一样难逃命运的安排。宝玉是一个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儿,家族败亡了,他除了出家做和尚,又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至于林黛玉,她只是一个依附于贾府的人,只有宝玉和她情投意合,并不符合荣国府的需要,她怎么能有更好的结果呢?
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夜,毛泽东和黄炎培纵论的历史周期律,和《红楼梦》的核心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毛泽东是熟读《红楼梦》的,也许《红楼梦》这一方面的内容也给他某种启发吧?
一本大书里面表达了很多思想。
《红楼梦》用荣宁二府的家事来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
任何事物都会有盛衰,物盛则老,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也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也逃脱不了命运的摆布。
荣宁二府的祖先都是功高位重的国家官员,但他们的后代继承不了他们的优良作风,家道中落是自然的事。
宿命论在书中大行其道,每个人都已经命中注定了他们的未来。这也是作者悲观情绪的体现,认为人根本不能创造命运。
宝玉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思想家,他的想象力飞不上天空,只能在尘世中打转。
看不到未来是《红楼梦》的核心思想。乌云密布,寒风凛冽,大雪纷飞,放眼望去,世界都是一片白色,就如一条裏尸布包着地上的苍生。
这个问题问的很大,因为红楼梦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了。而且不同的人去读就会有不同的体会。我来谈谈大众化的认识吧。
大多数人认为红楼梦讲述了四大家族(贾、薛、史、王)的没落。祖宗拼命为子孙换来了富贵,可儿孙们几乎各个不争气。贾赦继承了一等将军爵位可却不好好做官,草菅人命(贾赦看见石呆子手里扇子,他想要可石呆子不给,于是贾赦便编造罪名让官府捉拿石呆子。)还天天泡小老婆。贾赦的儿子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意志”。宁国府贾敬啥都不管,一心炼丹,儿子贾珍胡作非为。(有人考证贾珍跟儿媳妇秦可卿乱来。贾蓉可能和王熙凤有不正当关系。)这四大家族互相联姻,可最终也难逃噩运。王家最大的靠山王子腾死了,贾贾靠山元妃也死了。(据说是死于宫廷政变)更可怕的是贾宝玉曾经因为一个戏子得罪了忠顺王,后来忠顺王掌握了大权。贾家被抄家,还搜出了王熙凤放高利贷的证据。贾府丫鬟一个个的被主子整死(晴雯、思琪、金钏、鸳鸯),后来这些主子(元春、探春、迎春、王熙凤、贾琏、贾赦、王夫人等等)也一个个的完蛋。
另外有人认为红楼梦主要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这个我个人不太认同,说实话书里写他两个人的爱情真的不多,还没有写王熙凤的多。如果非要给红楼梦找一个女一号,我觉得非王熙凤莫属。
有人从红楼梦里读出了人情世故,有人读出了亲情关系、有人读出了管理人的方法、有人读出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有人读出了人性的贪婪。红楼梦写到了作诗、医药、画画、刺绣、戏曲、建筑等等。可以说是森罗万象,于是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近代有学者专门去考证书里面药,结果发现那药方真的可以治那种病。
还有一点很重要,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书,后半部分是高鹗补做的。我个人觉得高鹗很厉害,写的很好。但经过现代学者的研究还是发现了一些纰漏。(贾母很喜欢黛玉,贾母的话里经常暗示孙媳妇非黛玉莫属,所以不可能和王熙凤合伙骗宝玉跟宝钗结婚。)
我想对喜欢红楼梦的朋友说欢迎你们去看央视版红楼梦,我个人觉得央视版红楼梦改的更好一些。据说央视的红楼梦经过了很多红学专家的修改。我说说央视版红楼梦比高鹗补做的好在哪里。我个人觉央视红楼梦把王熙凤的结局弄的更惨,更让人难过。(央视中贾琏为夺权告凤姐,后来凤姐死于监狱中,被狱卒用草席子卷了拖走了,我真的看哭了。)王熙凤的结局至今也没有一个完全令人信服的说法。(王熙凤的判词不好解释)还有一点高鹗补做的红楼梦里贾宝玉最后考了第七名,皇帝把查抄的东西还给了贾家,而且贾政官复原职。我觉得这个不太合适,贾宝玉痛恨读书,也不好好学,能考第七名?而央视版本中贾政是被流放了,而且没有宝玉考中的事。我觉得这个跟曹雪芹的经历更像,而且更让人难受。
最后我想说,我才疏学浅,现在对红楼梦的理解还是不太深入。红楼梦实在太精妙了,说一百年也说不完。咱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去读红楼梦实在是说不过去。我个人阅历有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两个世纪以前,曹雪芹经历了由“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在贫病交加的境况下寂寞地死去。这种大起大落的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在凄凉困苦的晚年,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
《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故事。贾宝玉、林黛玉是一对要求个性解放、为世俗所不容的封建叛逆者,有着背叛封建主义的共同思想,最后为封建家长所扼杀。小说写出了这种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悲剧。这样的爱情悲剧更是震撼了众多少男少女的心,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薛宝钗虽是符合“德言工貌”标准的淑女,但她也是个悲剧角色。
《红楼梦》也写出了一部社会大悲剧。曹雪芹勇敢地面对现实,写出了他心爱的贵族的命运,客观地预感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以“情”字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的暮鼓。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集大成者和象征。《红楼梦》将宇宙、天地、万物、社会、政局、人生都写到了,核心是“情”字。小说中曹雪芹首次提出了真善美的主题,又写出了真善美惨遭歪曲、破坏、毁灭的命运。人、人才、命运三大主题是《红楼梦》的关键。曹雪芹思考的是社会、家庭、伦理、道德、待人、对己,无所不包。
《红楼梦》让人百读不厌,拿起书来,随便翻开一页,都能看得下去,而有的书只能看一遍,就不想再看了。
《红楼梦》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概括为:通过对封建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思想,敲响了新世纪到来的晨钟,既是对封建社会的一曲挽歌,也是对假、恶、丑的一道檄文。
[玫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用太虚幻境前的这副对联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
红楼梦的前半部主要讲的是赏心乐事,而后半部讲的是家亡人散的悲哀之事。前半部是“假作真”,人人皆把繁华似锦的假相以为真相;后半部“真亦假”,当贾家被抄,群芳流散时,红楼梦中人在假象中生活太久了,一旦身陷于“忽喇喇似大厦倾”的真实遭遇时,反而以真为假,茫然失措了。
《红楼梦》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一节中,宝玉梦中游历太虚幻境,受到警幻仙子的指点,可惜懵懵懂懂的贾宝玉没有全然领会警幻仙子的深意,所以才有了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而读书之人若不细细思量,岂不是也如贾宝玉一般,体会不到作者的良苦用心:所谓真假,不过是作者对世人的警幻之语----得意之时莫忘形,须记花开有落时。
曹翁用如椽巨笔为我们描写了一个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世界,其中繁华、其中衰败,如何取舍、怎样执着,自然需要读者自己去细细体会,认真去琢磨。可是,假如读者果真沉溺其中,全然消极对待生活,一如《好了歌》中所唱到的好了百了,那又是大错特错了。假亦真,真何尝不又是假----贾府中贾芸与小红的际遇不也是提示我们,纵使生活没有厚待自己,磨难不断,也要谨记落魄之际毋潦倒、须知水穷又云起。
少年时读红楼,满纸锦绣,如今再读,却是无尽沧桑。这不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真实写照吗?
读罢“满纸荒唐言”,唏嘘感慨之后,偷偷抹去“一把辛酸泪”,依旧微笑前行,这才算是真正读懂了红楼,真正领悟了人生吧。[玫瑰]
红楼梦的核心事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而贾宝玉核心性格就是个性解放,他对封建社会人生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全然否定。
从人性的立场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性,提出了初步的民主主义要求,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必然结果。
一句话。: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图,是诅咒封建社会的丧钟!
飞花《作娟悟语》,我认为《红楼梦》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人生如梦,四大皆空。梦的意思显而易见,就是不是真实发生的,梦里美好或不好,梦醒了一切归零,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正如一句歌词说的好,是非成败转头空,这个世界就是虚空的,我们每个个体都要轮回,活在世上就是暂时借住寄居在这里,一切物质也是暂借暂用。四大皆空是佛教语言,曹雪芹在整书中对儒,释,道均有自己的独道理解和描述。
《红楼梦》开篇就告之读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以曹雪芹写作手法正话反说,真事隐去,假语存来。隐喻告诉我们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辛酸,看似荒唐,却是作者用心血写就一部封建社会家族由盛极而衰的历史,谁又能知道痴心执着的作者心中的感受和酸甜苦辣的滋味哪?人们可能不理解作者的意图,可能还认为作者胡编乱造,甚至认为是反书。在那个大兴文字狱的年代,作者不得不小心谨慎,以免撞到枪口上,使自己用生命和眼泪吟唱的作品胎死腹中。
一首巜好了歌》告诫人们,人生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即使为官做宰那又怎样,最终也逃不过荒冢草长。娇妻又如何。爹死娘嫁人,各人顾各人。繁华过后就是衰败,贾府大观园何等富丽堂????,奢华至极,贵妃省亲寝宫,最后还不是大厦将倾树倒猢狲散,繁华过后终成空,家破人亡。所以一句话概括人生一场梦,四大皆空。任何事情都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去执着任何东西,这是我的理解。
文/顾作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看了一些问题的答案,我有一种怀疑,这些答案的编辑者有一半以上都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其实《红楼梦》这部小说,如果你能把第一回看懂,看透,那么后面的篇章看不看其实都无所谓,问题在于,很多人连第一回都没有看过。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名著是那些很多人都说好,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读过的书。《红楼梦》是当值无愧的名著。
小说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就纲举目张,用一首《好了歌》和《注解》统领全文,把整部小说的思想要领全部交代清楚了。
各位请看——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如果这两段读懂了,恭喜你,红楼梦剩下的部分可以不用读了,红楼梦最精华的部分已经在这里全部呈现。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在第五回中的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再精简一点,那就是一个字——空。
谢谢!????????????
庄该是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人来到这世界就是经历,酸甜苦辣,世间冷暖,悲欢离合。
对人生家庭,家族,乃至当时整个社会的一声悲呜。
是一种情感压抑到极致的火山爆发,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以虚幻的梦境而直抒血淋淋的现实社会。
巜红楼梦》里诗词,谜语等文字指向发现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明清兴亡史,并通过诗词格律分析,思想境界的剖析及文献考证,锁定巜红楼梦》。
俄国汉学家瓦西里.帕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说,红楼梦写得如此美妙,如此有趣以致非得产生模仿者不可。
现代理论家毛泽东:不读红楼梦,就不了解封建社会,中国过去,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有部红楼梦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红楼梦,不仅要当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很精细的社会历史。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说明,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www.xiezha.com/question/6682654869800616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