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中心> 为什么丰臣秀吉没有在活着的时候杀了德川家康?> 正文

为什么丰臣秀吉没有在活着的时候杀了德川家康?

您提到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大名,他在1590年统一了日本,并建立了丰臣政权。德川家康
  • 2024-01-05
  • 26
问题如题,是丰臣秀吉心软了?还是他觉得用不着了?

您提到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日本历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大名,他在1590年统一了日本,并建立了丰臣政权。德川家康则是江户时代的初代将军,他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统治日本长达260多年。

另外,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丰臣政权时期,德川家康曾经是丰臣秀吉的盟友和支持者,但后来在丰臣政权崩溃后,德川家康成为了丰臣政权的反对者和敌人。在丰臣政权灭亡后,德川家康成为了新的日本统治者,建立了德川幕府,统治了日本长达260多年。

为什么丰臣秀吉没有在活着的时候杀了德川家康?

答案就是: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丰臣秀吉不但想杀了德川家康,还曾经付诸于实践。

那就是发生在天正十二年(1584)三月的小牧·长久手之战——丰臣秀吉(那时候还叫羽柴秀吉)与德川家康之间的一场大规模会战。

织田信长与其无可争辩的继承人织田信忠(为织田信长正室浓姬的养子,因此被视为嫡长子)、遭明智光秀叛变而葬身于京都本能寺中(本能寺之变,一说信忠死于二条城)。

作为攻略毛利家的总大将羽柴秀吉(丰臣秀吉)立刻与毛利方讲和,把姬路城里的所有物资分给手下,并把母亲阿仲和妻子宁宁送到长滨城,自己则抱着孤注一掷的决心,日夜兼程,在七日内赶回了畿内,史称“中国大回转”。

秀吉之后成功地利用为织田信长复仇的大义名分,取得了各方势力的支持,就连明智光秀的亲家细川幽斋(细川三斋之父,细川三斋是明智光秀的女婿)也表示光秀的谋反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于是秀吉迅速击溃了光秀,史称山崎之战,光秀在逃跑途中被乡民杀死。胜利之后的羽柴秀吉和其他几位织田家的宿老柴田胜家、丹羽长秀、前田利家在清州城会谈,商议织田家继承人的问题,秀吉又合纵连横,排挤了柴田胜家,立信长年仅三岁的嫡孙三法师(织田信忠的嫡子,元服后称秀信)为织田家的家督,而自己则作为三法师的监护人取得了织田家实质上的掌门人地位,之后又在贱岳之战击败柴田胜家,迫使柴田胜家切腹。

(当上关白的丰臣秀吉画像)

而领有伊贺、伊势大部分及尾张三国的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日益感受到羽柴秀吉的威胁,担心落的和他弟弟织田信孝一样的下场,同时,由于他对羽柴秀吉拥立三法师为织田家家督有极大的不满,于是于天正十一年(1583),与德川家康联合,对抗羽柴秀吉。

长久手之战的具体过程就不赘述了,总之秀吉方面遭到了失败,但由于家康的实力也不够强劲,最终双方陷入胶着状态。

最后还是秀吉方面主动提出媾和,当年11月,秀吉与织田信雄达成了三条和谈条件;同年12月,德川家康基于政治及战略考虑下也做出妥协,将次子于义丸(即后来的结城秀康,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异母兄)送与秀吉作养子,臣服于羽柴秀吉。

小牧·长久手之战后,羽柴秀吉借此笼络了最大的反对势力德川家康,原本东国强大的联盟(德川-北条-伊达)基本宣告解散,这为桃山政权(桃山时代是日本丰臣秀吉统治的时期,上承战国时代,下启江户时代,因秀吉居住在伏见城,附近山上有桃树而得名)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我们注意到,德川家康的实力还依旧保存,同时因为此战是德川为援助织田信长后裔而战使得德川获得了空前的声望和政治资本,维护织田家的大义名分和相关同情者利益攸关者的支持成为其日后建立德川幕府出发点和基石。

综合这几方面,就是上文回答的原因: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质言之,小牧·长久手之战之后,在丰臣秀吉心中确确实实埋下了对德川家康这位敌手的敬佩和猜忌的种子,但杀家康的天时地利人和,始终没有出现。

丰臣秀吉对于日本来说,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丰臣秀吉也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基本上实现了日本的统一。

不过,丰臣秀吉的命运也像秦始皇一样,秦始皇的江山传到第二代就灭亡了,丰臣秀吉的江山也是传到第二代就灭亡了。秦始皇江山灭亡,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现了赵高的乱政,丰臣秀吉江山灭亡,也是因为德川家康的存在。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是不知道赵高这个人会乱政的。如果他知道,可能早就把赵高给杀掉了。但是,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他是知道德川家会夺取他的江山的。那么,既然他知道德川家康很危险,为什么没有提早杀掉德川家康,以避免危险发生呢?

(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也是这样想的。把权力分给了“五大老”和“五奉行”十股势力,让这十股势力互相牵制,对他五岁的儿子丰臣秀赖,就不构成威胁了。

但是我们知道,咸丰皇帝一去世,他所安排的这十股势力,立刻大打出手。最终,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和恭亲王,扳倒了八个顾命大臣,慈禧独掌朝政。

同样,丰臣秀吉死了之后,以德川家康为代表的“五大老”便和以石田三成为代表的“五奉行”大打出手。最后,德川家康战胜了石田三成,权力掌控到了德川家康手里,权力平衡瞬间被打破。

当然了,丰臣秀吉的江山之所以“二世而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丰臣秀吉家族内部不团结。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他活着的时候,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内部团结一致,德川家康未必就能够夺取他的江山。

这属于历史上的政治问题。

首先,秀吉时代,德川家康是五大老之首,说白了就是诸侯之王,仅次于丰臣家。实力次之的是毛利家,毛利家还有个小早川隆景也位列五大老,不过隆景很快死了,就由上杉景胜递补。

最后五大老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和上杉景胜。

但这五人并不是诸侯大名中实力前五排名,尤其是宇喜多秀家,实力估计前十五都没有。但秀家是秀吉的养子,是极度忠诚的,所以他入选。

小早川隆景与秀吉私人关系比较好,也很听话,能力也很强,可以说是毛利家最全能的人。但他死了。

前田利家不用说了,猴子的忠实伙伴。封地也不小,是前织田系的代表。实力与关系的不二人选,所以在利家活着的时候,家康都会与他商量后做决定。

家康与辉元都是实力最大而入选。

五大老外还有五奉行,不过战国看实力,五奉行也就依靠秀吉活着的时候能发号施令。秀吉一死,武将派就不鸟这些没实力的文官了。

其实从信长时代就已经在着手处理如何管理统一领地的问题。信长时代,以功勋封地,逐渐出现尾大不掉之势。于是信长直接放逐那些没能力的家臣,比如佐久间家,林家,多年的家中重臣直接从织田家内部消失,封地全没。据说明智光秀也是岌岌可危,因为害怕封地被没收所以铤而走险造反。

信长这种没收老臣领地的蛮横做法自然不是最恰当的,到了猴子的时代,就改为用文官奉行制度。秀吉的做法是没错的,这也让丰臣秀吉真正做到了统一日本后进行有效的统治。

然而猴子在进行削藩的时候,却刻意避开了毛利德川这些实力大名。这点也是德川幕府非常注意的。

秀吉活着的时候,家康是不敢反叛的。

但秀吉自负的认为,他死后凭借五大老五奉行制度可以安稳的传到他的儿子秀赖手里。

但秀吉建立的不是幕府,凝聚力也低得多。

所以秀吉还是判断错了。秀吉死后,利家也跟着死去,五大老没人是家康的对手。

秀吉不是个喜欢杀死对手的人,他更喜欢用外交的手段去搞定对手。这也让家康躲过一劫。

当然,家康寿命长,是关键。做乌龟才能笑到最后。

如果丰臣秀吉知道后来德川家康会杀了他儿子,灭了丰臣氏,那他一定会跟德川家康死磕到底。问题在于,德川家康“老乌龟”的绰号也不是浪得虚名,他太能装了,装到丰臣秀吉认为他人畜无害,对自己忠心耿耿,所以丰臣秀吉才会在德川家康臣服后就没对他动手了。

▲织田信长是德川家康一生中最为重要的第一个盟友

刚独立的德川家康实力也不强,在面对打败了今川家,势力如日中天的织田信长的时候,为了生存也只能与织田信长签订清州同盟,依附于织田家寻求发展,这个同盟也为德川家康的崛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清州同盟形成后,德川家康逐步统一了三河,其势力得到了发展。而在织田信长“天下布武”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德川家康也给与了不遗余力的支持,多次帮助织田信长出兵作战,赢得了织田信长的信任。

到了元龟三年(1572年)的时候,实力强大的武田信玄开始上洛,出征的第一站就直指德川家康的地盘远江国。当时的德川家康主力大约有8000多人,而他面对的武田信玄其主力有25000多人,德川家康无论是兵力、战略以及实力都远不如武田信玄,不得不向织田信长求助,但此时的织田信长正处在“织田包围网”中,忙于应付各处兴起的反织田势力,只抽调出了3000人马增援德川家康。加上援军,德川家康也无法与武田信玄正面抗衡,便打算集中全部兵马死守浜松城,以拖住武田信玄,直到织田信长主力赶来。

但作为“战国第一兵法家”的武田信玄也不是盖的,德川家康的这点小把戏在他眼里就不值一提。武田军在进入德川的领地后,连续攻下了德川的不少城池,对此德川家康除了死守浜松城,也别无他法。武田信玄的策略就是这么明显:我就是打你的城池,你救还是不救?救的话我围点打援,不救的话你的部下就会对你丧失信心,以后我再去攻打你的城池,守将就会纷纷不战而降。

▲记录三方原德川家康窘态的颦像

当天晚上回到浜松城的德川家康,令画师把他当时的窘态画了下来,以后他就时常把这幅画挂在自己的房间,以此警示自己:凡是要多加小心谨慎。三方原的惨败,是德川家康一生中唯一一次因冲动而付出代价的事例。此后德川家康就一直以武田信玄为老师,凡是与武田信玄有关的东西,如言语、书籍等资料他都悉心收集,并加以钻研,后来武田信玄的兵略、战术就有很多被德川家康给学了去。

不过武田信玄也是运气不好,正当他击败了德川家康,打算带着大军继续上洛的时候,却病死在了进军的途中,武田的上洛也就戛然而止。后来到了1575年,织德联军在长蓧之战中大败武田军主力,武田氏自此衰微,直到1582年最终灭亡。

▲本能寺之变的时候,德川家康其实逃得非常狼狈

而这个时候的德川家康则把目标放到了甲斐,一开始他只是做了做样子要去攻打明智光秀为织田信长报仇,在羽柴秀吉击败明智光秀后,他知道继续往东进攻也捞不到什么便宜,不如就把目光放到了北部的甲斐、信浓,乘机多占点地盘捞些好处。而这个时候的甲斐和信浓也因为织田信长的死而陷入了混乱。

大概来说,越后的上杉景胜在本能寺之变以前,已经被织田信长给打的不要不要的了,眼看织田军就要打到他的居城春日山城了,织田信长却死了,这就给了上杉景胜起死回生的机会,乘着这场大乱,上杉景胜便把势力扩张到了北信浓一带,还收服了真田昌幸作为附庸。

德川家康在取得了甲斐后很快就扩张到了信浓一带,而北条氏也自然不会就这样看着让德川做大做强,也与德川争夺起了甲斐信浓,不过德川家康棋高一着,北条氏在与德川的争夺中没占到什么便宜,甲斐信浓大部分都被德川家康给夺了去。此后北条氏与德川家康讲和,将精力放在了对付关东的反北条势力上,德川家康也就坐实了甲斐和信浓两地。

正当德川、上杉、北条为争夺甲信而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织田政权内部的争斗也到了白热化阶段,1583年4月,织田家中最大的两股势力羽柴秀吉和柴田胜家发生火并,羽柴秀吉最终在贱岳会战中胜出,之后一举灭亡了柴田,取得了对织田家的绝对控制。在家族势力日渐衰微的状况下,织田信长的儿子织田信雄也不甘心,便联合了德川家康共同对付羽柴秀吉,于是就有了小牧—长久手会战。

我的答案是: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丰臣秀吉是在自己主公织田信长的基础上统一日本的,而德川家康实际上并不是织田信长的部下,而是盟友。只不过由于织田信长的实力过于强大,在织田德川同盟中德川家康多少要屈从于织田信长的意志,甚至不惜为遵从信长的命令而杀妻灭子,但说到底德川家康毕竟是一方独立诸侯。

织田信长死后织田家打下的基业理应由织田家的后人继承,身为家臣的秀吉却架空了信长的孩子,在织田家内部发号施令,这引起织田信长的次子织田信雄的不满。信雄为对抗秀吉拉拢了家康作为后援。这引起了秀吉和家康之间的小牧山·长久手之战,在战场上秀吉的军队被家康歼灭。得知战败消息的秀吉长叹道:“家康此人名实兼备,真乃撒天罗地网都擒不住的名将啊!日本虽大,如此人者无二。真希望看到这样的人对我臣服,哪怕一次也好!”事实上这是秀吉有生以来第一次被人击败,之后在秀吉发动的统一日本的战争中也再未曾遭遇失败,也就是说在日本国内家康是唯一击败过秀吉的人物,秀吉的下次失败得等到朝鲜战役与明朝和朝鲜联军的战争了。

秀吉虽然无法在战争上打败家康,但却成功和家康的盟友信雄谈和了,之后秀吉又征服了关西地区的诸侯大名,基本上除德川家康和伊达政宗等关东诸侯外全日本都臣服于秀吉。这时的秀吉以几乎全日本的军力对家康进行压制,希望家康对自己表示臣服,不料连连遣使却屡遭拒绝。

锲而不舍的秀吉先是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家康,又把自己的母亲送到家康那儿当人质。在秀吉的软磨硬泡之下家康提出:丰臣秀吉不得干预德川家族内部的继承人问题;不索取继承人作为人质;承认骏河、三河、远江、甲斐、信浓等地为德川家继承人所有三项条件,秀吉表示完全满足德川家的一切要求。终于在公元1586年的秋天家康前往大阪面见秀吉。据说在正式会见之前秀吉曾单独来到家康下榻的房间与之密会并以拜托请求的口吻直言:自己出身卑微,希望家康为天下安宁计向自己行臣服之礼。次日在正式会见时家康当着其他已归顺丰臣家族的诸侯大名的面向秀吉行臣服之礼。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秀吉其实并没真正臣服家康,只是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威慑而令家康在名义上归顺自己,实际上家康在秀吉手下仍和在信长手下一样是名义上归顺,实则维持半独立状态的一方诸侯,甚至比在信长手下具有更大的自主权。秀吉对他不可能像真正归顺自己的部下一样想如何处置就如何处置。

家康自己也是老谋深算:他明确知道自己和秀吉之间是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建立在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实力彻底灭掉对方,所以家康一直小心维持着这种平衡:秀吉只是凭借自身实力压服了地方诸侯,并没能成功在日本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所以只能更多运用权术谋略削弱地方诸侯的实力。具体到家康身上秀吉向其建议:用关东地区的领地置换德川家原有的三河地区的封地——表面上看秀吉给德川家新准备的关东地区比德川家原有的三河地区要大,但要开发经营新领地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不过家康权衡利弊后毅然前往关东。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关东地区的早期开发过程中德川家确实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但当关东地区被开发出来后德川家羽翼更加丰满,秀吉这也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历史真相是:丰臣秀吉不是不想干掉德川家康,实在是没有那个能力!大家对丰臣秀吉时期的日本统治方式是有所误解的,认为丰臣秀吉完成日本统一后,整个日本都受到丰臣秀吉的统治。其实,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一片散沙的局面,从织田信长到丰臣秀吉再到德川家康,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统一,但是程度是逐渐加深的。

织田信长时不过是完成了大概意义上的统一,只占领了22个诸侯国。

相比之下,丰臣秀吉比织田信长走得更远一点,完成了对整个日本形式上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仅仅是形式上的,只要各地的大名(军阀)向丰臣秀吉宣誓效忠,就可以继续合法地保持对领土的所有权。

因此,很多大名都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独立,并不是丰臣秀吉想杀就能杀的。

德川家康与丰臣秀吉的联系是出现在织田信长去世之后,织田信长遭遇叛臣谋反,在本能寺之变中被逼死,当时德川家康也想要打着替织田信长复仇的名义讨伐叛臣,并且以此继承织田信长的所有领土,但是却被织田信长的家臣丰臣秀吉抢先一步。

丰臣秀吉借此快速强大起来,德川家康便想要与丰臣秀吉分庭抗礼,由于丰臣秀吉打着织田家族的旗号,德川家康就打着保护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的名义,联合织田信长的次子织田信雄组成同盟与丰臣秀吉公开决裂。

随后丰臣秀吉率军讨伐德川家康,在1584年双方爆发小牧·长久手合战,双方进行了将近一年多时间的苦战,当时丰臣秀吉采取奇袭的策略,想要通过迂回战术给德川军来一次前后夹击,但是德川军却在长久手谷地对丰臣秀吉军进行埋伏,使得丰臣秀吉军损兵折将。

两个人基本保持着不是敌对,也不是臣服的关系,严重阻碍丰臣秀吉的统一日本之路,为此,丰臣秀吉开展了对德川家康的政治包围,并先后取得胜利。

而德川家康的自身发展也极为不顺,派遣大久保忠世及鸟居元忠攻打上田城,被真田昌幸击败。

这时双雄争霸的局面被彻底改变,一方面是丰臣秀吉越战越猛,另一方面是德川家康却在走向下坡路。明眼人一看,都要押宝未来之星丰臣秀吉啊!

不久德川家的重臣石川数正就背叛了德川家族,公开投奔丰臣秀吉,这些因素加在一块,给德川家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丰臣秀吉出身卑微,尽管打着为织田信长的旗号获得了政治资本,但是想要统一整个日本,必须与原来的一些势力达成妥协,对于曾经的强敌德川家康,他也不得不采取拉拢的方式。

德川家康在投诚之后,到达大阪城受到了丰臣秀吉的极大礼遇,随后成为丰臣秀吉阵容中的一员,但是却也保持一定的实力。

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最后一战就是讨伐北条氏,德川家康作为丰臣秀吉阵容的军队也出了不少力,丰臣秀吉最终统一了日本。

在1590年,丰臣秀吉为了对其支持者进行赏赐,将德川家康从三河迁往关东,几乎将整个关东平原最大部分的土地都封赏给了德川家,德川家族相比于以前,财产扩大了两倍不止。

最终德川家康通过中原大混战,再次取得了日本的统一,并且取得了当时天皇的支持,被日本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开创了日本长达260年的江户幕府时代,日本才真正进入稳定发展期。

应该说丰臣秀吉建立的日本统一,是一个不牢靠的政治大联盟,在没有完成对内的牢固统治后,就被野心使然,想要征服整个亚洲大陆,最终功败垂成。

自己又去世太早,继承人丰臣秀赖年龄太小,难免驾驭不了各路大名,最终爆发内乱夺取丰臣家的权力也是情理之中。

即使不是德川家康取代丰臣秀吉,也会是别的大名,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问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德川家康在丰成秀吉在世时装乖一绝,其实,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丰臣秀吉多疑,他不确定谁会造反,所以,他弄了个五大老,托孤给他们,给五个人权利,互相制衡,谁要有不轨,其余灭他。结果,前田利家死的早,毛利外强中干,上杉地远,德川家康利用出色的政治手腕,和绝对的军事实力,掌控政局。

这个问题问的好!秀吉不是不杀家康,而是想杀而不能杀。

归集在一起就是“政治与传统”的问题,具体原因有四点:

一、丰臣与德川难定地位名份

日本的国家元首从古至今都是“万世一系”的天皇。战国前后因为大权旁落,政权掌握在了征夷大将军和太政大臣。就如同三国时期,汉献帝虽然贵为天子(国家元首),但是政权实际在宰相曹操掌握中。

三、丰臣政权的体系,先天不足

秀吉对于统一日本有些急不可耐。他在尚未消除隐患前建立了以“五大老”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五大老(出身其他独立大名)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制约保证丰臣政权的稳定。同时建立“五奉行”(全为秀吉家臣出身)制度,作为最高执行机关。用以牵制“五大老”受秀吉直接领导。这样的政权就像一个天平,秀吉就像天平中间的秤杆是天平平衡的关键点。当作为关键点的秀吉死后,这样的平衡便轰然倒塌。

结语

原因我指出来了四条。细细品读,不过是“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罢了。

整个日本的战国历史也是异彩纷呈的,那个时代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变革的时代。日本经过长期的战乱,终于重新走向整合,建立了幕府制度。在这个时期,最有名的是三个人,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有人将这一段历史比喻说是,织田信长种的田,打下的粮食让丰臣秀吉做了饼,而享用这个饼的是德川家康。

其实,这个问题就如同说项羽在鸿门宴上为何不杀了刘邦,曹操为何当年不杀了司马懿一样。这是因为,丰臣秀吉确实对德川家康下过手,但是没有得逞而已。两个人还因此惺惺相惜,成为了朋友。在此之后,德川家康如同司马懿一样,用他的乌龟功夫,熬到了对自己有利的时候。

德川家康在日本被誉为最能忍耐的人,从这一点来看,他和中国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十分相似。他从小就被当作人质,连老婆都是宗主今川义元配给他的。他的老婆比他大得多,而且飞扬跋扈,根本不把德川家康看到眼里。就算这样,德川家康也忍了下来。

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恩威并用,一方面对他大加封赏,另一方面又对他进行提防。在消灭关东的北条家后,丰臣秀吉让德川家康退出他的长期经营的老根据地,转封到关东地区。虽然说新的领地比过去的领地大得多,但是过去的领地开发时间长,比很多地方还是一片荒原的关东要好得多。

但是,在部下都意见重重的时候,德川家康又忍了。他接受了丰臣秀吉的命令,率领部下来到关东,将荒原沼泽地建成了鱼米之乡。他的实力也因此发生了质与量的飞跃。德川家康最后的封地开发到了250万石,而丰臣秀吉直辖的领地却只有220万石。这简直是对丰臣秀吉政策的绝妙讽刺。

德川家康就如同中国三国时期的司马懿一样,他用他的忍耐换取了对手的死亡,等到了篡权的有利时机。他在丰臣秀吉面前伪装得百依百顺,得到了丰臣秀吉的信任。甚至丰臣秀吉将如何打下号称永远攻不下的大阪城的方法,都在饮酒的时候告诉了德川家康。那就是掩埋掉大阪城的三道护城河,德川家康就是按照丰臣秀吉说的办法打下了大阪城,灭亡了丰臣家族。

如同信任司马懿的曹睿一样,把曹芳托孤给司马懿。丰臣秀吉也同样把儿子托孤给德川家康。试想一下,如此信任德川家康的丰臣秀吉,怎么可能杀掉德川家康呢?这只能应了那句话,自作孽不可活。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这个问题说来复杂,但又很简单。最核心最共性的原因是:任何朝代过度到第二(三)代君王时,都是非常危险的。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要么二(三)代就亡国(如:秦,隋),要么在二代埋下灭亡的伏笔(如:曹魏)。即便大一统的王朝,在二代时也会有政治地震(汉,晋,唐,宋,明等)。原因很简单:1.臣民们还没习惯新政权的统治;2.残余的分裂势力还很强大;3.功臣尾大不掉。丰臣家灭亡的主要原因皆如此。

再说说丰臣家的特性。猴子不是不知道乌龟有野心,也不是不像杀他。关键是臣服与他的诸大名皆有野心,他总不能全杀光。杀了乌龟,很可能逼反其他大名。猴子统一日本,并不是真正的军事统一,而是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获得的形式统一。其他大名势力非常强大,猴子直辖领土肯定不到日本的四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培植亲信,牵制大名。征伐朝鲜就是希望自己亲信势力强大,五大老就是希望大名们相互牵制。杀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解决问题,即便杀了德川家康,也会有其他人取代德川家康位置,威胁丰臣政权。只有相互牵制,才能保持动态平衡,让权力顺利交接。另外,日本的权力制度和中国差别很大。中国是中央集权,而日本却有所谓的家臣。通常家臣只认可自己的家督,而不是最高领导,导致最高领导很难掌控名下所有武将。这是信长死后,猴子能凭借自己家臣夺取天下的原因。

日本战国时期是日本历史上最为缤纷的时代,关於该时期的影视、游戏等文化产品也非常多。以致很多不怎么喜爱历史的人,也对该段时期的历史人物较为熟悉。在日本战国末期,有三位杰出的大名,为日本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三人被称为“日本战国三英杰”,分别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是很清楚德川家康对丰臣氏的威胁的,故在丰臣秀吉灭掉关东后北条氏的不久,即将德川家康的领地从三河、尾张一带移封到关东地区。其初衷无非就是出于对德川家康的不信任,把这个祸害迁的离自己远远的,以便在自己领地的周围安插亲信的势力。但是,这却是一个重大的失策。其时的关东之地虽还较为落后,但关东平原却是全日本最大、最为肥沃的一块平原。而使德川家康获得了关东八州二百五十多万石的领地,这比丰臣秀吉死后的丰臣家直属领地还略多。

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的统一日本,更多的是一种形式上的统一。日本的状态,仍然是“政出各藩”,各藩的武士也只效忠於各藩的藩主。名义上的“太阁”也好,“征夷大将军”也好,实质上都不过是大名之长而已,而非大名之君。像丰臣秀吉就是通过“质母嫁妹”的方式来换取德川家康臣服的,对其它大名的控制也不过是在名分上迫其臣服而已,让他们承担相应的义务,而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大名割据的状态。

如果丰臣秀吉也像刘邦除掉韩信那样的话,那么在日本的这种封建土壤上就会滋生出N个德川家康来,毛利氏、岛津氏、上杉氏、伊达氏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德川家康。

第三,丰臣秀吉晚年,已经将目光转向了大明。试图通过征服大明,而奠定对其他大名的绝对优势。而征明的失败,不但使得丰臣秀吉这一想法得以落空,也极大的削弱了亲丰臣系大名们的实力。却为德川家康赢得关原之战提供了有利条件。

很简单,因为杀不了。一是没有借口,丰臣统一日本后,家康一直都很乖,甚至与秀吉联姻,根本找不到合理的借口,比如像北条家公然违反秀吉规定入侵临近大名,秀吉就可以合理的发动全国大军灭掉北条家。如果不管借口强行要入侵德川家,那么只会导致国内其他众大名的疑惧,失去支援,甚至被全国围攻。二是,德川赢不了秀吉,可秀吉也打不过德川,他们二人实际上打过一仗,结果发现谁也吃不掉谁,德川虽然一辈子没打过什么特别精彩的仗,但为人谨慎老道,想从他头上占些便宜其实也很难,何况手下有大片领土,有打仗不要命的三河武士,有本多忠胜这样的良将,可以说,德川对于丰臣秀吉就是一个长在心脏边上的肿瘤,不切难受,要切的话可能会要命,对于丰臣秀吉,就只能祈祷这是个良性肿瘤吧。

感谢邀请,首先我要说的是,德川家康是小辈,在初期,势力和威望都无法比丰臣秀吉相比。对于德川家康,丰臣秀吉是有些不屑的。

丰臣秀吉原先是跟着织田信长混的,此人很有野心,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在织田信长死后,织田家的势力主要分为两派,分别以丰臣秀吉和柴田胜家为首。

对于已经臣服于自己的人,丰臣秀吉当然不能杀德川家康,否则会被别人视为不仁不义,以后谁还敢投靠他呢?

就这样,德川家康依附着丰臣秀吉,势力一步步壮大。成为丰臣秀吉手下势力最强的人。在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德川家康不敢轻举妄动,等丰臣秀吉一死,他立即发难取代了丰臣秀吉的地位。

第一是老乌龟资历并不浅,毕竟是跟信长混了那么久的,是信长公的旧盟;第二是吃掉家康并不现实,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首先,猴子之所以能上位其实是占了为信长复仇这面所谓大义的旗帜的光,以至于不少织田重臣比如丹羽长秀、池田恒兴都倒向了秀吉。而清州会盟之后猴子却以各种借口讲织田信孝、织田信雄排除在信长继任者之外,以至于与柴田胜家等人产生了矛盾……而家康作为信长的盟友而非家臣,事实上是比猴子高一级的,19岁就与信长结盟,并且坚持了20年。在美浓和三河家康的威望是极高的。再者说,小牧长久手之战家康以弱胜强,证明了自己并不是软骨头。如果家康都能诚服我,天下谁还会不服?杀了家康无论如何说不过去,没有任何正当性。所以死前五大老就产生了,家康还成了托孤重臣。军事上的原因就不说了,小牧长久手之战就是例子,所以小田园征伐结束之后家康被移封关东,秀吉对家康还是很忌惮的。杀家康没有好处,无论是道义上还是实质上,反而是重用家康,能保一时之太平。麻蛋,猴子也没想到乌龟能活那么久啊。不过有一说,秀吉死前是命令石田三成杀掉家康的……然而三成太水,把七本枪一半都赶到对面去了233333

很简单,第一,丰臣不是没和德川打过,小牧长久手之战丰臣军惨败,就连秀吉器重的信长乳兄弟池田恒兴父子都双双战死,可见德川军战力之强。第二,德川降服后一直很恭顺,无论是讨伐北条出动全军主力为先锋,还是从东海道置换领地去关东,还是入侵朝鲜全力提供粮草,无一不是尽心尽力,如果这样的忠犬都还要被干掉,那丰臣的时代就一定不会稳定。第三,秀吉的心胸其实很宽广,除了一直侮辱他的北条氏规,和涉及继承人的秀次事件他没手软,其他的地方豪强他一律没有斩尽杀绝,无论是对伊达,上衫,毛利,长宗我部,岛津,大友还是真田,能收服为我用就行了,自然也不会对德川太过严苛。

丰臣秀吉是接盘织田信长,属于那种得位不正的继续,毕竟织田信长哪怕是被明智光秀所谋害,但依照传统,继承人也必须是织田家的人,而不是家臣系列的丰臣秀吉。

捧出个儿皇帝,但很快就整个织田家陷入争权夺利的斗争,丰臣秀吉是斗争的胜利者,但织田信长创造的团结局势已经遭破坏,丰臣秀吉无法如织田信长般用自己的威望领导织田家的各股势力,只能用利益平衡。

德川家康是织田信长最可靠的盟友,甚至为协助织田信长的子嗣上位和丰臣秀吉进行过战争,却因丰臣秀吉耍了小手段,让织田信长的子嗣甘愿“让贤”而作罢。

鉴于局势,德川家康选择臣服丰臣秀吉。

臣服和归属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归属则属于被纳入直接统治。

丰臣秀吉接手的是被内耗弱化的织田信长的事业,他也只能接受德川家康的臣服,无法剥夺其领地,在德川领域指派城主和官员。

这也就是丰臣秀吉无法杀德川家康的关键原因。

要命的是,丰臣秀吉为了展示超越织田信长,他发动了侵朝战争。

一场原本想消耗各地大名实力的侵朝战争,结果沦为了消耗丰臣秀吉自身实力的战争。

开局的容易使得丰臣秀吉迫不及待地换上自己的嫡系和亲近于他的大名去抢夺所谓的胜利果实。

怎奈何,大明出手了,胜利果实成了苦果,丰臣秀吉的嫡系和亲近他的大名惨遭重创,甚至相互间产生了矛盾,为后来的关原之战埋下了导火索。

而这一期间,德川家康既不派兵支援丰臣秀吉,也不给他任何物资支持,一味地发展力量,扩张地盘。

此消彼长,回过神后的丰臣秀吉完全可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所以生命快走到尽头的丰臣秀吉选择了五大老,即岛国五大势力来维护丰臣家族的延续,包括了织田家的伙伴、盟友,其中也包括了德川家康。

目的旨在利用各势力的相互平衡来维系丰臣家族。

遗憾的是,丰臣秀吉的继承人既无格局,又无能力,看不清局势,仍以为活在丰臣一家独大的时代,加上先前的矛盾,发生了裂痕与争权夺利,给了德川家康很好的介入机会。

前田利家的死是一切矛盾爆发的导火索,前田利家既是丰臣秀吉的忠实盟友,又是原织田家的势力代表,他的存在可以暂时替代丰臣秀吉之后镇压不服的存在。

所以,他的死,使得所有野心家们的压力突然消失了。

德川家康很聪明,利用当前形势将其操作成为支持丰臣家与反丰臣家的战争。

岛国的大名们统统被卷入,也就是说反丰臣家的是德川阵营,支持丰臣家的就是敌人。

日本战国,最后一战,关原之战爆发。

丰臣家一败涂地,因为支持者甚众,作为胜利者,德川家康肯定是斩草除根。

而且,此战过后,德川家康不仅对丰臣秀吉势力进行根除,而且还对加入他的阵营的大名进行了更强有力的控制,比如调整领地,派遣官员等等。

由此可见,猴子到底是猴子,怎及得老乌龟的沉稳与毒辣。

注:丰臣秀吉外号猴子,老乌龟是玩过日本战国游戏给德川家康取的外号。

Copyright © 2010-2025YangTaTa 简约CMS社区版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1007044号-13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