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启动非洲大蜗牛冬季清除行动:防控外来入侵物种
褐云玛瑙螺:显眼的入侵者
褐云玛瑙螺,俗称非洲大蜗牛,是一种体型庞大、爬行缓慢、外壳较厚并带有褐色斑纹的陆生蜗牛。尽管外观类似海螺,但它却是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近日,福建省福州市正式启动了2024年冬季非洲大蜗牛集中清除行动,旨在减少翌年的非洲大蜗牛数量。
入侵历史与分布
非洲大蜗牛原产于东非,自1800年起逐渐入侵马达加斯加岛,1900年前后到达斯里兰卡,并在随后的几十年内迅速扩散至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非洲大蜗牛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可能是通过植物携带卵或幼螺无意间引入。目前,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部分地区甚至随处可见。
食性与危害
非洲大蜗牛以其杂食性和大食量著称,每天的食物摄入量约为自身体重的十分之一。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从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是其进食高峰期。非洲大蜗牛的食物种类繁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树木和野草。它们啃食幼芽、嫩枝、嫩叶以及树干表皮,对农业、园艺和林业造成较大危害。例如,在福建,非洲大蜗牛可导致园艺植物损失15%-30%;在江西,它们甚至能穿过浅水危害水稻,使其减产2%-15%。
线虫中间宿主
非洲大蜗牛不仅是农作物的害虫,还可能成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复杂的寄生虫,其生活史涉及多种宿主,包括蛞蝓、田螺、虾蟹、涡虫、蛙和蜥蜴等。褐家鼠、黑家鼠和黄胸鼠等鼠类是其主要终宿主。虽然人类不是最适宜的终宿主,但确实会被感染,且可能导致严重症状,如脑炎、视力障碍等,甚至昏迷或死亡。近年来,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病例增多,可能与非洲大蜗牛的扩散有关。
防控措施
检疫与人工捕捉
非洲大蜗牛的繁殖力极强,生长5个月后即可产卵,每年产卵可达千粒,一生中产卵量超过6000粒。然而,其自然传播速度较慢,主要依靠货物携带实现远距离扩散。因此,控制其扩散的关键在于检疫,特别是对苗木运输的检疫。人工捕捉是消灭非洲大蜗牛的有效手段。调查显示,我国境内非洲大蜗牛携带广州管圆线虫的比例为2.9%-16.5%,个体越大,携带概率越高。因此,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并在操作后及时洗手、清洁自身和工具。夜间使用嫩菜叶、化学引诱剂等方法收集非洲大蜗牛,经石灰处理后挖坑填埋也是一种有效手段。
化学与生物防控
化学防控虽然能取得较好效果,但使用农药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且可能伤及其他本土蜗牛和动物,不建议作为首选。科研人员正在探索生物防控方法,但由于引种外来天敌生物存在物种入侵风险,还需进一步研究。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说明,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www.xiezha.com/question/3d745ca400294aae89260110ad0755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