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里面,由带编、招聘人员等组成,带有编制的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工勤人员都是事业编制,前三者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招聘人员是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自主招聘,不占编制,财政不管工资,与医院是合同关系,工资和绩效由医院发放。
有编制的人员工资拨款形式分两种:国家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顾名思义:差额拨款就是财政拨一定比例的工资,允许医院根据经营情况,每个月自主发放绩效工资。
每个地方的妇幼保健、疾控中心等为全额拨款单位,医院、中医医院等单位为差额拨款单位。
在编人员如不犯大错误,一般是不能随便开除的,招聘人员合同期满或…,存在和可以选择,现在因各医院编制有限,所以各医院自主招聘人员占比很大,不过没有一定关系,就是想当招聘人员,也进不去。
现在为什么人们进医院总觉得太度有问题,检查费高得让你吃惊,开药多,现在明白点什么了吗?公立医院不管是中医、西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自己要赚一定比例工资,所有招聘人员,还有临时工工资,还得赚所有人的绩效工资,也就是奖金,比如:张3月拿1万绩效奖,李4、王5……也得尽最大努力,你追我赶,明暗中较劲,是不是?
私立医院当然也就是市场化医院了。
凡是公立医院,是国家投资的事业单位,在各级医院中,乡镇卫生院、县级保健站,防疫站等,由于都要承担一定公共卫生防疫和保健职能,都是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但是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属于一级医院或是二级医院,平时病人多,业务繁忙,收入也比较多,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医院作为有一定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所以会根据医院的性质来决定是差额拨款,还是全额拨款。乡镇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大都属于编制内的工作人员。由于乡镇医院处于农村地区,加上地域的限制,医疗水平的限制,还有一定的公共卫生职能,如果要靠医院的收入来解决医护人员的工资福利问题,这是无法承担的,所以是大多数地方的乡镇卫生院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县以上医院,由于医院条件比较好,不管是门诊部还是住院部,基本上都是人满为患,经营收益比较高。但毕竟是事业的单位,也要承担重大公共卫生的职能,比如新冠肺炎的的救治任务,外出支援的任务,抢险救灾的任务等,都是这些医院的法定任务,所以每年财政也会给予一定的拨款,保障职工基本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受影响。
公立医院是事业单位,正式职工的医生和护士,是事业人员,他们的工资待遇、奖金、福利补助,确实是财政负担的,也就是说,是国家发的。
公立医院虽然是公立,承担了一部分公益服务职能,但是,医院是有经营收入的,而且一些公立医院因为其单位属性,比私营医院更具有权威性,更有竞争优势,经营状况非常好。但是,不管是经营好的医院,还是普遍入不敷出乡镇卫生院,其单位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事业单位。
和其他事业单位不同,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中的“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是由财政负担运营经费和工资的,是“全额”类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供养。而医院是为数不多的,至今仍保留在体制内的,绝对数量比较大的“差额”事业单位。差额的意思,是其经费和人员工资,由单位使用经营收入盈余自行供给,不足部分由财政负责供养。经营收入多的,差额比例小,即财政供给的少;经营收入少的,差额比例大,即财政供给的多。部分基层县区或者乡镇卫生院,财政百分之百供给,但这并不能改变单位的“差额”性质。
医生和护士的单位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公立医院,一种是私立医院或叫民营医院。公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大部分实行的是财政差额拔款事业编制,也就是医生和护士工资主要靠医院自己经营盈利负责大部分工资,同级财政负责在编人员的一部分补贴,这些医护人员的编制叫财政拨款差额事业编。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现在有一部分公立医院已经改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人员工资和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私立医院或民营医院,医生和护士没有编制一说,他们和医院是合同关系。主要是通过合同管理确定他的薪资和工作职责。
就来说说本地的情况吧。
医疗单位里医生、护士身份分为两种:在编人员、聘用人员。
目前,本地医院,无论技术等级高低、规模大小,两类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发放标准基本一致,缴纳社保规费执行标准有明显差别,聘用人员低一些。
只有各级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在编人员按政府职能部门核定的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及绩效工资。
其它各级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乡镇、社区医院等,享受差额财政拨款政策。
本地一家规模最大的市级三甲医院,在编人员仅1000余名,聘用人员达3000多名,而在本地三级公立医院里,聘用人员最多的达到其在编人数十倍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来源: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获得;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根据年度完成数量、质量,由上级部门考核发放资金,并且,这一块收入是目前很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收入来源。
条件好点的乡镇、社区医院,聘用人员数量一般都达到甚至超过在编人员数量。
公立医院,无论等级、类别,聘用多少人员,是根据医院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自主决定,涉及所有相关费用完全由医院自己承担。
总体来说,医生、护士真正能享受财政负担工资的人数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医生、护士靠医院自己创收解决。如果不限制编制数量、拨款数额,财政承担不起。
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技术等级不同的医院,医生、护士收入差距非常大,这是由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个人业务能力所决定的。
我是康医生,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公立医院医生和护士属于事业编,但不是全额拨款事业编,而是差额拨款事业编,别小看这一小小的差别,医生和护士要想从差额拨款单位调到全额事业拨款单位,难度就很大,一般需要当地一把手说话才行。
私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属于私立企业职工,不是事业单位编制,只有公立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护士才是差额拨款事业编制。
所谓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就是财政拨款一部分工资,单位需要通过经营获得盈利补发一部分工资。
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医疗的投入,我国也一样,我国卫生总费用逐年增长,201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59122亿元,占GDP比重为6.4%。从筹资来源看,政府卫生支出16399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27.7%;社会卫生支出25811亿元,占43.7%;个人卫生支出16912亿元,占28.6%。18年财政收入超过18亿元,卫生支出占据财政收入的10%左右。
目前公立医院已经取消了药品加成,但是随着药品加成取消,各种检查纷至沓来,过度医疗成为一大毒瘤,令病人不堪重负,一旦住院,各种常规检查这一块就是数千元,哪怕你做一个阑尾手术,恐怕也需要检查淋病梅毒等病,检查成为医院重要收入来源。
按照目前的财政投入,医院要实现全额拨款,可能性依然不大,差额拨款很难改变。即使是差额拨款,医生护士的待遇已经很高了,稳稳在中高收入阶层。
医生护士不一定都是事业编,尤其是县级以上医院。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执行和深入,县级以上医院将逐渐取消事业编。也就是说县级以上医院,事业编制将会越来越少,它将逐渐采取全员聘用制。
当然,这里也将遵循序渐进的办法处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如果是这些医院的新进人员,那么将不再有事业编制,而是采取聘用制。
而那些县级以下的基层医院,则依然保留事业编制,为什么要这样改革?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差,医院创收能力不足,如果一旦取消这些基层医院事业编,让它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那么这些医院可能根本无法运转,极有可能破产倒闭。这将无法满足普通老百姓的医疗追求需要,也不利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基层医院服务广大民众的日常需要,这就需要国家给予财政上的支持和投入。于是,保留基层医院事业编制,其实就是为了保障它的正常运转,而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因此医院属于事业编中的差额拔款事业编,由于医院本身有一定的创收能力,所以财政往往只能给予部分拔款,剩下不足部分靠医院创收解决。
所以,公立医院医生护士并不都是事业编,只能是部分医生护士才可能是事业编制。
如果医生护士只要是事业编制,那么他的工资大部分将由财政拔款,而另一些则要靠医院经营创收来进行发放。简单的说,财政将承担60%左右的费用,其余靠单位自行解决,当然各地也会有所差异,标准有所不同。
事实上,那些县级以上医院,由于医疗技术等条件,使得它有很强的盈利能力,这些医院的医生护士往往可以有很高的收入。因此这些医院的医护人员更希望逐渐取消事业编制,而逐渐市场化。
这一问题需要分两部分回答。
一、公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是事业编制,但这个事业编制也是分两种情况的,原来的老医生护士是真正的事业编制。
而近几年医院招聘的医生和护士,都是员额事业编制。
二、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的工资,是差额财政拨款,而不是全额财政拨款。
也就是说,公立医院的医生护士的工资,一部分由财政拨款,一部分由医院自行创收而来。
包括医生护士的奖励津贴等等,都是要靠医院自行创收而获得的。
这也是之所以个别医院会出现过度医疗的主要原因。
但近两年过度医疗的现象好转了许多,因为现在的医院基本不给患者开药,都是由医生向患者出具需要治疗用的药名,然后由患者自行去医院外部的药店购买。
因为目前的公立医院,已经取消了药物加层的规定,所以医生很少让患者在医院取药,都是靠自己自行购买,除非是必须用医院的药物才能治疗的药,医生才会让患者在医院的药房取药。
医院取消了药物加层的规定,对患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受欢迎的事情,因为患者可以避免多开许多无用的药品,避免因过度医疗而浪费金钱。
我是湖南省一个二甲综合医院行政管理人员,也经常到别的医院进行学习交流,这个话题的回答我觉得我应该很有发言权。
一、看地方规定及财政情况,全额事业编人员财政发基本工资。像我们县规定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疾控是全额事业编,他们是财政拨付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如果这些单位人手不够,招一些非在编人员,那么财政是不会管的。人民医院、中医院是差额事业编,说是财政拨付一定的钱,但是我们县财政一般没有拨付,几乎是自收自支,每年医院承担艾滋病、结核病筛查、免费核酸检测、疫情防控等一些公共卫生服务,可以向财政申请一些钱,但近年来,财政困难,医院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去做公共卫生服务,又没有收入,所以,现在很多医院也是举步维艰,四川乐山第四人民医院的一些公立医院破产。我们隔壁县连乡镇卫生院和妇幼都是差额事业编,几乎都是自收自支。
二、三甲医院只有很少的编制数, 几乎都是自收自支。三甲医院招人一般不带编制,只有少数人有编制,但是三甲医院都是自收自支,财政也不可能为三甲医院那么庞大的队伍支付工资,其实现在三甲医院大都是负债经营,资产负债率少于50%都算是好的。包括建设医院,最多提供一点中央资金和一点点地方配套资金。
三、私立医院那当然财政是更加不管了。
目前的管理体系来讲,卫生医疗单位分二种:全额和差额,全额:名誉上肯定就是属国家财政全额支付的;差额:就是一部分国家给,一部分自己挣钱补充;
全额单位有精神类,妇幼类,防疫类医疗机构,剩下的都是差额类,
差额类目前比较复杂,按目前主流做法是国家保硬件建设,医院自己负责工资及其它福利。简单可以理解为政府建医院的房子和可能投资大型,急需医疗设备等,医院自己负责养活自己,当然,也不是就绝对一成不变,因为医院如果碰到紧急情况,发生难于避免的风险,比如这次疫情,政府不会让医院运行不下下,简单来讲,政府会给你维持运行的必要的成本。
另外,政府严格管控医院收费和大型设备支出备置等,因此在国有管理体系中的医院,多数是非营利性医院。
事业单位有三大类。公益一类,一般是全额拨款;公益二类,一般是差额拨款;公益三类,一般是自收自支。
按照工作内容,事业单位又可以划分为综合类、教育类、卫生类。
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见的行政局(教育局、卫健委除外)下属事业单位是综合类,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及其管理指导的学校是教育类,卫健委直属事业单位及其管理的公立医院属于卫生类。
如果是私立医院的医生护士,因为他们单位不是事业单位,是公司企业,所以他们的工资全靠营业收入,财政是不会拨付的。
如果是公立医院,那还得详细划分。因为现在的公立医院工作人员基本由三类人员组成: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合同制工作人员、临时工作人员。具体到医生和护士,则部分医生护士是事业编制人员,部分医生护士是合同制人员。
财政预算的编制人员经费,只包括在编人员,没有编制的人员根本不在财政统筹范围内,与财政无关。
因此,公立医院在编的医生护士,工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当地财政拨款,一部分是医院的收入。
而公益医院合同制的医生护士,因为没有事业编制,所以他们的工资完全来自于医院的收入。
当然,随着在编人员的退休,少数合同制的医生护士也可能转为在编人员。如果他们入编成功,工资就会包含财政拨款部分。当然这个时候的工资肯定是大大高于没编制的时候。
就像一个笑话说的,《西游记》里,神仙和妖怪的区别是什么?答:有没有编制。
孙悟空从菩提祖师那里学艺归来,大闹地府时,还是妖怪。等受封齐天大圣后,就是神仙。猴子还是那只猴子,而妖猴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美猴王齐天大圣。
所以,体制内,编制真的很重要;体制外,综合能力更重要。
事业编制单位拨款方式有三种,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具体看各单位和个人编制情况。我只能说本地情况,乡镇卫生院、疾控中心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中医药、妇幼保健院、红十字医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这些单位有派驻人员,在职在编人员,停薪留职人员,工人,派遣员工,临时工
事业编制是对单位的定义和划分,主要的事业单位是从事公益性活动的单位,如教育、卫生等。
事业人员、公务员划分并不是以财政拔款为依据,财政是个大系统,内部设置上,也有公务员编制,也有事业编制,甚至还有自收自支的、还有专项拔款单位(如武警)。财政是个拔款单位,以《预算法》为依据,依托国库,实行财政拔款给各单位。
至于单位性质,则由编制委员会确定,实行定编、定员、定岗,按三定方案确定单位工作量,以及工作人员数,领导职数等。
可见拔款归属财政,单位性质由编委定,是二个不同性质的单位。从隶属上,财政归政府系统,编委(下设办公室执行日常工作,叫编制办)归属党委部门,挂靠组织部。一个管人,一个管钱,有交叉(有编制则有工资,即有预算;无编制,如自收自收,编办控制人数,工资由所在单位发放,不列入预算。)这就明确了各自的工作性质和职责。
在可见财政拔款对的很多人员,至于人员身份由编办确定。
医护士是胡乱编。工资自负赢亏。
你说它是事业编,它还戴着个“事业”编帽子,一年国家还投入个把月“工资″,其他都是“院长″(俗称“老板″“老大″)负责制。
医生护士工资院长随意制(绩效工资),这个月明明干的很忙很累,工资却少的吓人,这个月明明没干出点什么事情,效益工资却高的惊人(当然这得是院长得意科室)。
所以,它是戴着“公益事业的草帽”,却是院长负责制的分配机制,医生护士还有什么好说呢?
就算你有个“职称″哄着你,但人家还有个聘不聘的权利在约束着你不是。
你说是不是“胡乱编″?
医院的本质上是公益性的,但是它实质上却又是自付盈亏。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他虽然有国家财政的一部分拨款,但是不多,另一半需要你自己去筹集。
那医院人数那么多,另一半的话要筹集就只能向市场化发展。所以也就有了各种项目的收费检查费。
这也是被我们普通老百姓骂的很严重的一个地方。你明明是公益性的,单位为什么会要收费,而且收费这么严重。
好多人住在ICU那个钱花花如流水,感觉根本都不是钱,就是像纸片一样,根本就禁不住花。
所以说这些医院国家层面上也是经常会有医改的这个思考,但是改了好几次可能还是效果不好。
因为国家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有的地方可能适用,有的地方不适用,所以说这个还需要一段时间,可能这一段时间会比较长,然后慢慢的这个才会改观,达到全民医疗全民保险的这个效果。
那个时候再穷的人也看的起病,真的是太好了。
理论上是!事业编制单位等几类:全拨款单位如卫生局、差额拨款单位如医院。工资是按照职称、工龄、岗位等评定标准,俗称档案工资,譬如正高级职称大约多少钱,在财政局有规定,原则上由国家财政拨付到位。
但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再由国家全额拨款已不可能,加上 为了激发工作积极性采取的绩效考核机制(奖金),所以现在事业单位正式职工的工资除了小部分由国家财政拨付,大部分由单位发放(差额拨款单位)。
所以像教育系统、卫生系统、文化产业…………,职工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自收自支的。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红包、补课费、培训班,或者同样都是正教授,即使同一家医院,个人收入差别大的原因。
最后的观点不一定全对,但应该差不多的!
如果医生和护士是事业编的,那么工资有的是国家财政全额拨付的, 有的是部分拨付的, 这里面,还要细分,不同层级医院的属性, 比如县级医院以下的,和县级医院以上的公立医院 , 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今天我们重点谈谈,医生和护士是事业编,工资到底是怎么发放的,
对于公立医院里面的正式编制的医生和护士, 他们在进入医院之前, 就已经被额定,也就是说,是根据事业单位招考人数设定的, 财政额定, 人事组织处,核准的,也就是说,只要你考进去,这个财政的人头费, 已经在历年的财政预算中, 已经核准过的,
所以一般公立医院正式招考事业编制的医生,或者是护士, 主管单位都是卫健委,当地的人社局,和医院,以及纪委多方组成的, 也就是说这个考试,是按照正规的流程,正规录取的, 录用的人员享受正式的事业单位的各种福利和待遇的。
所以一般来说公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是有基本工资的, 这个基本工资一般来说很低,2000-4000左右, 但是这个工资就是当地财政拨付给正式编制的工资,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底工资。
而接下来就是我们常说的, 医生和护士,是专业的事业单位技术性人才,所以,除了基本工资以外, 还可以拥有各种职称的晋升,奖金,绩效等等,额外组成的工资总数,才是一个正式事业编制,最后拿到手的工资,
而最主要的是,事业单位的人员,一旦有了编制的身份, 基本上可以说,如果你 不犯错误, 那么基本可以一直拿工资到你去世, 这些工资,一般来说, 当地财政会承担一半左右。
另一半, 由你所在的医院承担拨付责任, 所以, 很多人为什么一定要考入事业编制, 可以说一旦成功, 终身受益, 因为工资都是财政和事业单位的帮你支付,福利非常的好,
目前来说, 医院还有一部分人员,是临时工, 或者是劳务派遣的医生或者是护士, 这类人群的工资基本都是由医院外包的公司支付给这些护士, 等于说,医院打包跟第三方签订合同,医院付了合约的所有人员费用, 劳务公司去外面招聘护理人员, 这些人的合同工资五险一金,只跟第三方公司有关, 跟医院没有任何关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说明,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www.xiezha.com/question/7364296898452570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