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篇祭祀文章的草稿,一共有23行,340多个字,文中还有30多个涂图抹抹的字。这件作品真迹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这是颜真卿为了祭祀自己的侄子颜季明给他做的一篇祭祀文章,是颜真卿50岁的时候书写的。这件作品为什么被称为第二行书呢?祭侄文稿最初是在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家收藏的,他在文稿跋尾有记载:“天下行书第二”,这说法就是从他那儿开始的。为什么后人也都承认这种说法呢?在当时战争的大环境中,颜氏家族30多人为国捐躯,颜季明是他最爱的侄子,在战争中找不到尸身,只剩一颗头颅。颜真卿作为整个部队的最高统帅,不可能老处在这种极度悲痛的情绪里面,必须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篇祭文,是在祭祀死者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念出来给大家听的。所以颜真卿把自己的官职和他侄子的官职都写出来,而且占了整个文章的好几行。为什么要写全了呢?这种官职是国家对一个人的肯定,对这个人的作为,对这个家族的肯定,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人所谓“死得其所”,死的有没有价值,就通过这种荣誉,这种封号体现出来的。故此在书写这篇祭侄文稿时的状态跟平常的状态不太一样,是一种极度悲痛的状态,也就是说非常态。他能够非常清晰的,非常清醒的把自己的官职和他侄子的官职完整的写出来。就表明了他当时还是能把情绪控制的很好了。人在常态下和非常态下书写的作品是完全不一样的。颜真卿他在这个非常态下写完的作品就成为特例。他当时的书写状态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平时的那么一种状态,就不是像平常文人书写那么放松,那么自在。他完全是有一种态度在里面,有一种情绪在里面,非常强烈的情绪,也可能是宣泄,也可能悲愤,但也有可能是冷静。关于这篇祭侄文稿元代陈铎是这么评价的“沉痛彻骨,天真烂然,使人动心,骇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这件作品其实还是有争议的,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也是看不上。所以说这件作品你学到了某个层次,你自然有某一种看法,这跟个人的学养经历非常有关系的。祭侄文稿最大的特点,从书法上来讲,就是没刻意追求成篇成作品的。它就是一篇祭祀文章,就是从心而发,自然而然不做作,完全是自然流露的一个状态。在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中,彰显出他平时积累的所有的笔法、字法、章法,甚至是墨法,这些都流露出了他的自然率性。这里笔法的风格比较圆寂,又浑厚又显得高古,没有那么多的笔锋。在第一行完全没有笔锋的显露,到第二行更明显了,他的这种用墨是以枯为主,他写这篇文稿就是从第一笔墨蘸下去开始写,一直写了三行,直写到墨干了没墨了,才再蘸第二笔墨,在行笔过程当中,轻重 粗细 大小 开合这种千丝连带非常清晰,字与字之间形气接的很婉转,非常巧妙。从这儿可以看出他这种运笔的技巧,也能看出他情绪的连贯性。情绪抒发过程中怎么跟笔法协调,怎么跟文字协调,风格非常鲜明,所以说把它尊称为天下第二大行书。
看到好多人居然喷祭侄稿?!我就不说什么历史背景,也不讨论书法至情至性,也不谈折钗股、屋漏痕笔法,也不谈墨法,这些大家都谈过,那么,我就只谈章法。
有人说祭侄稿作品凌乱,我的观点是:祭侄稿的章法,半丝都不乱!(想要喷,看完全文再喷)
我简单从章法层面,与大家做个分享,希望除了人文感性层面之外,有助于大家从理性的技术层面去欣赏。
(注意,颜真卿在激愤状态下,居然保持了近乎完美的章法,我仔细分析过了,包括尾部涂改的部分,章法上也不愈矩。)
如果有人说祭侄稿这作品乱,那么,我敢断定他是不懂章法的!
以下用事实说话吧——
事实上,怀素自叙帖,也与此规律相一致。
打个比方,这跟我们喝酒时候常说的“醉醉三分定”,是不是一样。
第二行第二字,左右两侧上下字(或字组)均距辐射。
这是古典章法的典型技巧之一。
给个兰亭序对照组,看得更明白。
同类案例2:
看起来歪歪扭扭的中秋贴,原来这么整齐划一。
这些角度,并不是偶然的,而很大程度是由章法协调性的内在机制决定的。
同类案例3:
这些古典章法的基本规则,好比诗词的“格律”,格律的存在,并不影响天才与才情的发挥!两者并存。
如果说,“法”即规则准绳(属于全局性),不折不扣,“度”即随势灵动(属于局部性),千变万化。那么,两者可合称法度。
古典章法中(本文只谈古典章法),始终贯穿的“重心连线”法则,是一棵树的主干,是整体宏观的,那么,字和字组的正侧奇正大小俯仰左右疏密等变化,则好比是一棵树的枝叶,是局部微观的(分属于章法的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不要错位来比较哈!)
宏观调控微观,章法调控字法。正如无论你怎么样左右飘荡,总体要必须回归主轴。无论你大小怎么组合变化,无非字与字组。
总之,信或不信,由你自定!
想要喷的人,请先拿法帖自己印证一下,再讨论(今人的所谓章法,不在讨论范围哈)。
要反对也可以,但请谈有理有据的干货,不要空洞唯心批驳,更不要粗言谩骂。注意文明用语!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稿》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派人寻季明首骨携归时,在极度悲愤,难以平静的心态下创作完成的一幅艺术作品。整幅作品浑然天成,章法自然,线条凝重遒劲,结体宽博险绝,风格古朴淳厚,墨法上在苍润中显露自然。这幅佳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颜真卿的“气格之美”,也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创作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颜真卿喝醉后,把首骨摆在书案上,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由于颜真卿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错舛之处甚多,时有涂抹,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 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 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 一行书。《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 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 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另二件为王羲之书兰亭集序和 苏轼书寒食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觉得实质上就是丑书,完全体会不到美感,只不过它出身高贵,名家手笔,打狗也要看主人面,富贵人家百样好。所以历来许多名家牵强附会,各种分析,给其脸上贴金,久而久之,就没人敢说不好了。另一方面说,颜久负盛名,作品皆极其出色,难得有一副字写的差,物以稀为贵,就像人民币的错版被炒上了天价。
要不是作者是颜,喷子们也会喷其为丑书。不过颜有强大的楷书做后盾,没人敢喷。如今书协的没有好作品也学人家写丑书,那是活该被喷。
谢谢邀请!唐初四大家颜体以其独特的魅力独树一帜,以之为后人临习提供了诸多范本。如《多宝塔》
可以说颜楷自唐以来,还无人出其左右。 而颜真卿的行书《祭侄文稿》
之所以为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除了整篇无半点修饰,其点画呼应,用墨枯润,浓淡相间外,最重要的,颜真卿是在极度悲愤中书写的草稿,正是书家当时精神状态的典型特质,成就了一代大家的传世佳作。据传颜本人后来也曾效仿王羲之再书一遍,却都因情境不同,状态不同无功而返。可见一幅流传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作品,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一蹴而就的。本人因临习颜字仅两三年时间,故无法把拙作呈现给亲们,抱歉了……
颜真卿是书法史上继二王之后,又一座巍峨的高峰。他的行书走的是一条取“二王”之长又与其有别的书风道路,他追求雄强之美,使中国的行书有了新的发展线索。
《祭侄稿》涂改增删、雄横苍茫,与二王典雅的行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笔圆转流动,神采焕发。
临习《祭侄稿》,重要的一条是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体悟他的创作情绪。
人世间,惟有真情能感人。行草书的创作,抒情占主导地位。这一祭文,他虽满怀悲愤一挥而就,但作品集情感和笔法、结构、章法为一体,是无法之法。
其用笔丰富而厚重,体势开合纵横,个性鲜明,形式独异。
学习此帖,一方面要把握其浑厚遒劲、沉着苍雄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要注意其随意天成的基本特征。
与《兰亭序》相比,王用指力,颜用腕力;王书纤瘦、妍媚,颜书肥腴、雄强;王左紧右舒,抬高右肩,颜左右对称丶正面示人;王书墨色温润,颜书墨色苍涩。二者分占行书榜一二,确是名至实归。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写《兰亭序》,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写《祭侄稿》,两者创作的时间一早一晚,我认为这个天下第一和第二只是区分时间用的,成就都很高,艺术造诣都值得推崇,但两者创作背景截然不同,后者联系人品,则更让人敬佩,我认为‘第一’当之无愧!
颜门忠烈为国卒,碧血丹心映汗青。安史之乱,使颜家十几口为国尽忠,最钟爱的侄儿也被叛军砍头,鲁公悲痛欲绝,哀恸之下写出《祭侄文稿》,撕心裂肺,跃然纸上,情伤骨疼,涌现行间。虽因心伤多处涂改,但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名至实归。(另一说第二行书为元赵孟頫书《洛神赋》)颜鲁公一门忠烈,可钦可敬。颜书宽博敦厚,字如其人。[赞][赞][赞][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玫瑰][流泪][流泪][流泪]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一点也不为过。我们单看其笔划及造旨,精气神突显。没有一处有败痕,笔笔精到,干练,无拖泥带水,无装模作样,无故弄玄虚之势,很是受许多书法者及书法爱好者追崇。颜公书法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容颜犹存,这是无可非议的。以上仅代表个人。
如果想了解《祭侄文稿》,我觉得有必要先了解颜真卿这个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家族历史。这个书帖背后其实是一段大唐传奇,涉及安史之乱。学习楷书时是颜体是我们练习的重中之重,老师专门拿出几节课来讲。每每讲到于此老师都会热泪盈眶,不能自己。而我们听的时候也全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能纯粹到如此地步。世上竟有如此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的人。
其实颜氏家族从孔门弟子颜渊到南朝颜之推,期间都出现过重要历史人物。唐代中期是最鼎盛的时候,是唐朝最著名的世家望族之一。如果要细说颜氏家族历史那得说个几天,所以从较为人熟知的颜之推------也就是颜真卿爷爷的爷爷的爸爸说起吧。颜之推的著作《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家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它集前代家训之大成 ,不仅内容丰富、理论系统,对修身、齐家、治国 ,都能融合事理与亲情, 并用言训与心育,在严肃的道统传承和尊长期待中包含了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
图片来源网络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各处兵败,名将高仙芝、封常青被皇帝冤杀,哥舒翰兵败投敌,玄宗仓皇逃川,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危如累卵。但由于颜真卿在刚到平原时已经觉察到了安禄山的叛乱之心,早已暗中集结了二十万人马,备草屯粮,致使只有平原没有失守。
后来叛军攻打常山,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当时为常山太守,他的儿子颜季明往来平原和常山间送信。他们父子率领部下顽强抵抗了六日六夜,和将士们昼夜防守,坚持到城内井水枯竭,粮草吃光,箭矢用光。但平原节度使拥兵不救,终因敌不寡众、弹尽粮绝,叛军攻陷了常山,颜杲卿不幸被俘。
被俘后的颜杲卿不愿投降,并痛骂安禄山为逆贼。安禄山命刽子手砍下他的一只脚,并割他的肉吃,但这并没有让颜杲卿屈服,依然骂声不绝,残忍的刽子手就把他的舌头用铁钩勾出来割断。最终,颜杲卿被折磨致死,时年65岁。他的儿子颜季明被砍下头颅,颜氏一家30余口都被残忍杀害,惨绝人寰!
颜真卿《祭侄文稿》
后来《祭侄文稿》和以“中和之美”著称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一是它是真迹,二就是它的纯粹。
它纯粹于笔墨之工拙和情绪的自然流露。它率真、随性,各种情绪流露,完全没有一丝刻意。你甚至能看出文字随着他的情绪起伏,时梳时密,墨色有重有轻,甚至有“枯笔”的痕迹。写得那样“杂乱无章”,又那样随性之美、悲壮之美、无意之美。“字字泣血,铁骨铮铮”,它的背后是风骨,是一个人的骨骼与血肉。它包含着一个家族和颜真卿本人太大的生命投入。它就是一曲传颂千年的忠义绝唱。
图片来源网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祭侄文稿》虽然时隔久远,但这幅力透纸背、撼天动地的作品,经过血与火的淬炼,成为中华忠义的见证者,让我们时刻铭记这位可爱的老人,时刻铭记我们的中华文化传统!
谢邀作答:这副作品是颜真卿极度悲伤时的率性而为,笔法、墨法、章法自然结合的绝世佳作。安史之乱,颜真卿家族几十口人残遭杀害。在他看到泉明携带回侄子颜季明首骨时,悲痛欲绝、挥毫而作《祭姪文稿》。作者取“篆籒笔法”、线条遒劲有力、墨法由浓而枯、章法浑然天成。是颜真卿留给世人不可多得的绝美精典之作。
颜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其好在:
好在无意胜有意。颜怀着极度悲愤的心情写就这篇祭文,在这种情况下,颜真卿的注意力根本就没放在笔墨上,整个书写过程没有一点的刻意安排,也不在意任何的笔法。但是整篇文稿却看起来浑然天成,气势连贯,酣畅淋漓。一般来讲,如果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刻意安排的成分越少,那么她的艺术价值就越高。从这个层面上来讲,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可以说是无意于佳的稀世珍品。
好在用笔结体。首先从笔法来说,全篇用笔多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背,枯笔偏多,苍劲且质感十足。结体上也打破晋唐崇尚的字形修长、结体紧凑的飘逸书风,开张之势明显。字与字之间的关联也姿态各异,富于变化,有一种神秘的气息贯穿在整篇作品之中,使的整篇作品凝重而又神采飞扬,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波澜起伏的自然之妙。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杰作。
好在真情流露。颜真卿在书写时,悲愤交加,情不自禁,将自己对侄子的所有情感都注入了自己的笔墨中。行文的过程,也是自己感情宣泄的过程,笔墨的浓淡变化,行文的节奏快慢和颜真卿的心理起伏融为一体。正所谓“悲情所至笔凝结,无心作书化血泪。”,这篇充分融入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稿,使无数观者为之动容,这也是此篇文稿得到无数人追捧的原因之一。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说明,禁止转载。
本文链接: https://www.xiezha.com/question/733731228458092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