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问答中心> 抗战时,日军为什么不轰炸延安,反而要重点轰炸重庆?> 正文

抗战时,日军为什么不轰炸延安,反而要重点轰炸重庆?

不是没炸!只是炸错了!以宝塔为航标。但领县在山顶也有一个。所以,天佑中华!
  • 2023-07-25
  • 30

日军为什么不轰炸延安,反而要重点轰炸重庆,这并不是小日本发善心,而是跟钱有关。

由于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战争中大部分物资都是靠进口购买过来的,所以,在战争中的消耗都经过周密的计算,据日本官方统计,轰炸重庆时,扔下去一枚炸弹,可以造成5.5人的伤亡,炸毁楼房之多,炸毁小型工厂之多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是,每轰炸一次重庆,都能取得很大的毁伤效果。

全国抗战爆发后,日本也轰炸过几次延安,结果还被八路军赚钱了,因为延安跟重庆不同,重庆人口密集,楼房众多,延安地广人稀,而且住的还是土窑,可以说是天然的防空洞,扔下去的炸弹皮是钢的,质量非常好,八路军就把这些炸弹皮打造成农具进行生产,还有日军空袭的时候,仍下了不少没爆炸的臭弹,八路军就找专业人才,把这些炸弹给拆了,弹皮是优质钢可以作农具,里面的黄色炸药,可以用来做其他武器,延安当时统计过,八路军总共挖出了5万公斤的弹皮,可以说是大赚了一笔。

在重庆一枚炸弹可以造成5.5人伤亡,可在延安,5枚炸弹都伤不到一个人,日军轰炸延安是血亏,等于是给人送钱,所以,到了后期日军就很少再去轰炸延安。

从这一点也能证明,在抗战时期,我们的八路军过的有多么不容易,不仅手上连一件像样的武器的都没有,连平时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就是这样的一支队伍,在毛主席英明的领导下,打败了日军,赶走了蒋家王朝,真正的让人民当家做主,也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太平生活。

重庆是当年国民政府的陪都,日军攻陷南京后,国民政府就迁往重庆,而日本在南京建立了汪伪政府。日军发动全面的对华战争后,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让日军陷入了持久战的境地。对于一个资源匮乏的日本,是无法承受持续的战争,必须速战速决。

当年日军企图通过地面部队进攻重庆,结果在湖北宜昌被中国军队击退,之后日军放弃了进攻重庆的计划。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已经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是对于重庆来说,日军始终是耿耿于怀。

既然无法攻入重庆,那么就利用空中优势,对重庆进行轰炸。其目的就是瓦解中国的抵抗意志,毕竟重庆是国民政府的首都,还有大量的工业企业。在整个抗战期间日军多次对重庆发动空袭,给广大民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当年的延安对于日军来说,不具有军事价值,去轰炸延安没有任何意义。延安地处陕西北部,位于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又没有任何工业基础,而且资源短缺。日军怎么会去轰炸延安呢。

选择轰炸重庆是基于日军无法占领重庆,又不甘心让重庆完好无损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当年重庆是中国抗战的中心,有着一定的政治意义,所以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日军都会选择轰炸重庆而不是延安。这是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

在抗战期间,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地处偏远,通行不便,被认为是一个十分易于攻克的目标。然而,日军并未对延安进行大规模轰炸,反而将重庆作为重点轰炸的目标,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延安位于陕西的深山老林中,地势险要,山高坡陡,且公路不畅,交通不便。日本的轰炸机和战斗机都无法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准确轰炸到目标。相比之下,重庆位于长江沿岸平原,国民党政府的机场和军事设施都集中在这里,也因此成为了日军攻击的首要目标。

其次,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这里的军事部署、后勤保障布置等都相对严格,对日军的进攻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同时,延安周围的群众也有很强的自卫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配合共产党游击队进行抵抗,因此日军并不认为在这里动手会带来明显的战果。

再次,延安是一个红色政权的中心,中国共产党曾在这里建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政府,对于日本占领区而言,如果将延安夷为平地,只会进一步激化中国共产党和民众的反抗情绪,不利于日军的占领和统治。

综上所述,日军不轰炸延安而选择轰炸重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地理位置、军事部署和政治意义都是影响其决策的因素。虽然这场轰炸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但也因此使得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邪恶本质,同时也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是没有查证历史的一种妄断和或者是别有用心的误导!

日军不是没有轰炸过延安,而是进行过疯狂的轰炸。

据统计自1938年11月至1941年10月日军就轰炸过17次,投下了1690杖炸弹!

对于日本侵略者来说,只要它认为有反抗势力的地方,都是它攻击的对象。

至于说1942年之后轰炸延安的次数少了,主要是日本把战略方向调整了,日本目的是占领全中国,主要攻击方向是打通大陆交通线,开辟第二战场,占领东南亚,同时日本把战场又扩展至太平洋,与美国开战,延安是大后方,日本人从来就轻视共产党的八路军,它认为这是“土八路”最多是属于巩固后方的“治安”!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越来越发现中国抗战的核心地带位于西南方向,重庆作为中国的临时首都,向来是日军所关注的重点目标。然而,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根据地,却并没有成为日军的轰炸目标。这一现象存在多重原因:

1. 距离因素。延安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与前线距离较远,且交通不便,日军选择轰炸重庆等地,基于其离前线更近,交通更发达等因素。

2. 延安本身的防御力量相对较强。延安是中共中央、西北局、华南局的机关所在地,较好的防御力量,让日军觉得不易攻破。

3. 共产党在延安开展的抗日工作对日军的威胁相对较小。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根据地,毛泽东在这里发表了《论持久战》等著名演说,但此时红军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延安的党政军机构已经不再是中共的核心机构,领导人物也已经全部撤离,因此日军对其威胁感相对较小。

日军没有轰炸延安,而选择重庆等地作为轰炸目标,不仅与距离因素、延安的防御力量和共产党在延安的抗日工作威胁有关,也与日军的战略考虑有关。

问这个问题要么是傻,要么就非常恶毒!

抗战时期,国民党是执政党,政府是国民政府。他们对外代表国家,承担国防义务。国民政府的首都是南京,可国民政府的豆腐渣国防,使首都沦陷,退到重庆作陪都。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力量,不仅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还用实际行动对日寇打响抗战第一枪。共产党的“红都”延安,当时对外的影响力以及它的政治经济地位都远不及重庆。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日寇打击的重点无疑是我们国家当时的陪都重庆。

日寇可不是没轰炸过延安,但是日寇也不是傻子啊!轰炸的目的是什么?太简单了,第一,距离太远,成本太高,风险太大。第二,得不偿失,黄土高原地广人稀,又都是住窑洞,天然的防空洞,又没有工厂市集,投下去十颗炸弹,也未必能炸到一头驴,这不是白费劲吗?第三,八路军也正缺钢材呢,炸弹皮可是好钢材啊,巴不得你天天来投弹,捡了运到黄崖洞不美吗?如果有哑弹,那可就更好了。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重点轰炸重庆而不轰炸延安的原因有多重因素。

首先,重庆是当时中国的临时首都,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日军轰炸重庆的目的是破坏中国政府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枢,削弱中国军队的士气和反抗意志。与此同时,重庆还是盟军援华的重要转运站,轰炸重庆可以打击盟军对中国的支援。

其次,延安地处陕北,距离日军大规模兵力的南方战线较远,地理位置偏僻,且缺乏重要的交通、经济和军事资源。相比之下,重庆是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战略要地,控制着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资源和经济,对于日军南进中国南部战略具有巨大的威胁。

第三,延安是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根据地,是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机构所在地。然而,日军轰炸延安并不能有效削弱共产党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因为共产党领导机构的作战部署和行动范围都比较隐蔽,而延安周围的陕北地区也没有太多的军事资源和部署,因此轰炸延安对于日军来说意义不大。

最后,日军在抗战期间的轰炸目标并不仅仅是重庆,而是南京、香港、广州等许多重要城市。对于日军来说,重庆虽然是个重要的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日军在轰炸目标上采取了多点突破和多面夹攻的策略,以最大化地破坏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实力。

日军有日军的战略,蒋军有蒋军的盘算,延安有延安的精神。

1,重庆。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当然是日军的终极目标,事实上,汪精卫投降了,国民党政府也是精神濒临崩溃,政权摇摇欲坠,作为侵略者、进攻方,日军轰炸重庆,其战略显然既毒辣又凶残。

2,延安。是当时中国抗击日寇的精神象征。毛泽东制定的抗日总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八路军等等抗日力量都分散深入到敌后 ,轰炸延安,性价比极小。

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就指出,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军阀混战。抗日时期的大西北,有不可一世的日寇,有东北军、西北军、中央军,八路军不显山,不露水,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得以夹缝中顽强生存。

3,乌克兰。现在世界格局、战争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美军在阿富汗大山里大炮打蚊子20年,他们最害怕什么?单兵武器。比如火箭筒、肩扛式导弹等等。于是,俄乌战争爆发,美国大力支援的装备就是单兵武器。

4,凤梨。不得不高度警惕,美国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千方百计地武装凤梨,最恶毒的就是大量单兵武器,也就是凤梨口口声声、心心念念的“刺猬战术”。

因此,必须认真学习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

第一。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是贯穿毛泽东军事生涯的最重要的一条。演习、封锁,即使是军事力量占有绝对优势,也会有巨大的伤亡。

第二,一鼓作气、釜底抽薪。第一波打击,除了军事目标,应该毫不犹豫地打击发电厂、水厂、电视台、信息中心等等附带军事目标。

第三,光打台舰,不打美舰。这是炮击金门时期的战术。收回凤梨,战略眼光绝对不能对准美军。就是说应该在美舰到达之前就结束战斗。美舰即使来了,也绝对不敢轻举妄动。

第四,瓦格纳雇佣军。现在战争中大量出现雇佣军、代理人。普京大帝取用瓦格纳雇佣军,就是最大胆的行动,这些人,以前可能是正在服刑的罪犯,可以用上战场抵消刑期,不得不让人深思。

抗战时期,日军对于轰炸目标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战略和政治目的。

日军认为重庆是中国国民党政府的中心和重要工业、交通、商业城市,同时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降服与占领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日军选择重点轰炸重庆以削弱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实力和士气,同时也试图影响中国的战略决策。

而对于延安,日军并没有将其视为重要的军事和政治目标,因此没有选择轰炸。此外,延安地形复杂,空军的轰炸效果有限,而且延安处于中国核心区域,对于日军来说攻占甚至轰炸都不是轻易的任务。

事实上日军也轰炸过延安,只是次数远不及对重庆的轰炸,因为重庆当时是中国战时首都,国民政府以及很多重要的工业、教育机构在重庆,而且重庆人口也比较多,日军试图征服中国就必然对重庆这样的大城市进行多次轰炸。延安当时是中共首脑机关所在地,日军也不会放过,但是延安人口较少,不像重庆有那么多工业,而且陕北窑洞多,人们在窑洞里面就能躲避日军的轰炸,所以日军轰炸延安的次数比重庆少很多。不过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随着盟军逐步掌握制空权,日军的空中优势少了很多,即使是对重庆的轰炸也主要集中在1939年到1941年间。而为了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战初期几年苏联曾经派出援华航空队,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则派出飞虎队打击日军,美国的参战直接注定了日本失败的结局。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不够强大,延安只是在抗日统一战线之下,偏居一寓的陕甘边区政府,经济落后,武器装备落后,军队人数不多,不能成为正面抗日战场的主力军。

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较少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寇进行大规模的战斗,更多的只是游击战、袭扰战。如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明阳堡之战;百团大战等等。所以,日本对延安的轰炸虽然也有过,但远远不及对陪都重庆的轰炸,那样规模大,时间持久且密集。

抗战时国民党的军队,是执政党的国家军队,军队人数多,武器装备也比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先进,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囯政府的援助支持。

国民党军队是当年抗日战争的主要力量,因此成为日本侵略者必须重点打击的对象。

如当时中国与日寇在正面战场主要厮杀的战争有:一条山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腾冲会战等等。

由于国民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代表着国家正统的国防武装力量,当年的重庆又是国民党政府的陪都(实事上的首都),在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也很清楚,轰炸摧毁了重庆,就会打击中国人民抗日的自信心,加速灭亡中国的步伐。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不断的派飞机轰炸重庆,就是要摧毁中华民族抗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达到加快灭亡中国的目的。

日本侵华过程中,为瓦解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不仅派出了陆军肆意蹂躏老百姓,实行残忍的“三光”政策。而且还派遣空军对中国主要城市进行战略轰炸,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据统计,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轰炸重庆投入的飞机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损失之惨重,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了其它任何城市。

优越的地理环境

从重庆的地理环境来看,它属于二级阶梯,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长,有“山城”之称。周围又被大山环绕,北面为大巴山、东面有巫山、南面有大娄山。

因为山势陡峭,重庆又正好处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所以水流湍急。长江三峡作为从宜昌到重庆的必经之路,季节水位的差距能够达到20多米。

在这样一种地理环境下,重庆一直拥有着天然的优势——易守难攻。乾隆时期的重庆志记载到:整个蜀地的四个边塞是全天下最险的,所以重庆不会轻易被敌人攻克,是首脑机关运筹帷幄,指挥各方的安全之地。

在侵华战争中,日军虽然已经成功占领了宜昌,但因山地河流的阻隔,重庆像一个坚固的碉堡一样,地面部队始终无法攻下。日军只能动用空军力量,从空中对重庆进行战略轰炸,削弱其抗日力量。

便利的交通

从地理位置来看,重庆经济繁荣,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人口稠密,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无论是从人力、还是物力方面,都是国民政府重要的战争资源。据统计,在1938年时重庆人口就已经接近50万,还有60多万的流动人口,是重要的兵源地。

此外,重庆的水运相当便利,作为四川水上交通网的中心,是长江上游第一大商埠。把长江水系从湖北宜昌至四川宜宾之间1050公里长的水道分为上下段。这段水道自古即为四川输送、输入货物的咽喉,是四川最重要的门户。

总之,从云南、贵州、陕西、甘肃、西藏、四川的货物,要经由长江出口者,都需先集中到重庆,然后再沿长江一路东下,运到需要这些货物的省份。

四川全省对外贸易均以重庆为集散枢纽,在抗战前后的45年中,四川全省进出口货值总数中,重庆占80%以上。随着日军对华中、华南的侵占,尤其是武汉、宜昌陷落后,重庆更加成为长江和嘉陵江航运的中心。

湖南、湖北两省的棉花以及部分粮食,通过日军封锁线集中到三斗坪,西运入川;经由潔河、界首偷运入境的医药、注射针头以及其他后方不能生产的奇缺物资,经长途陆路人力运输通过河南、鄂西抵达三斗坪后也转船入川。

川省兵源的东下,重庆生产的军火武器运抵战区,川省食盐(产于自贡市)东运湘鄂,都靠长江这条水上运输线。而重庆正是这条东西转运、战区与后方联系路线的中心。

陆路方面,重庆还有西南、西北两大国际交通线。西南川黔、川滇公路畅通,滇缅公路、滇越铁路可运送海外物资至川;西北川陕公路已跨越秦岭、经过汉中到达成都和重庆,陇海铁路已修到兰州,可经甘新公路到达苏联,大大加强了重庆的对外联系功能。

重庆这些自然条件方面的优越性,不仅促成国民政府选择了重庆作为战时陪都,也阻止了日本陆海军对重庆的军事攻击,使其只能从空中对重庆进行轰炸。

重要的战略地位

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沦陷后,重庆作为战时陪都,不仅是战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也是战时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重庆的战略地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空前提高,必然成为日军实施战略轰炸的主要目标。

正是由于重庆在地理环境、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便利性,再加上1935年后川政统一和西南各省统一问题的解决,使得国民政府在酝酿选择迁都地点的过程中,重心由西北转向了西南,最后确立了西南大后方的战略地位。

1937年10月29日,淞沪战场上的中国军队严重失利,南京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正式确定了以四川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驻地。

一天后,国民政府决定迁至重庆办公。到1938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要机军官已抵达重庆,国民政府西迁工作基本结束。作为战时陪都,重庆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重庆还是战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全面抗战爆发以后,鉴于中日两国实力差距过大,国民政府采取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采用拖延战术,逐渐消耗日本。为保证战时正常生产,遂鼓励东部各地工厂纷纷内迁。

西南各省远离海洋,被大山环绕,不利于日本机械化部队的作战,较为安全,是工厂内迁的最佳之地。四川自然成为了西迁工厂的重点地区,尤其是直属国民政府军委会兵工署、军需署管辖的兵工厂、军需厂大多迁往四川重庆地区。内迁的工厂多为五金机器厂、电工厂、化学厂、造船厂、文化印刷厂及制药厂,还有少数纺织厂及轻工业厂。

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帮助下,到1940年底整个工厂内迁工作基本结束。重庆建成了以兵工、机械、钢铁、煤炭、纺织、化工、电力等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加上各类与之配套的新兴工厂的建立。重庆成为战时我国工业部门最齐全、工业种类最多、工业规模最大、工业产品最丰富的唯一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经济保障。

战时兵工企业的迁移对于迅速建设后方战时兵工生产基地,保障军队作战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的金融、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四大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内迁重庆,其余各大银行、钱庄票号也闻风而动,纷纷内迁。重庆金融业主宰了整个大后方的金融市场。

另外,随着内迁工厂的复工生产和大工业的发展,重庆人口激增,各类商品需求量增大,商业贸易也日趋繁荣。据统计,抗战期间重庆各商业公会达100多个,公司、商店2万多家。

此外,重庆还是高等院校和文化机构内迁的集中地。全面抗战爆发后,高校受到日军破坏,在高等教育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下令沿海各高校内迁。内迁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是重庆、成都和昆明,当时的重庆接收了25所高校的内迁,再加上抗战以前原有的两所大学(重庆大学和四川省立教育学院),重庆成为战时中国境内高校最集中的地方。

内迁高校在政府当局的救济、安置及扶持下迅速复课,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并没有因战火而中断。后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减少了教育事业和人才的损失,还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对战后国家重建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对于改变重庆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原有教育的落后状况也起了巨大作用。

全国许多文化团体和大批文人也集中到重庆,使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在各文化和救亡团体的带动下,重庆的文艺社团活动超前活跃,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剧作,出版了种类繁多的报刊。

重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给国家储备了人才,而且促进了重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在长达数年之久的战争时期,得以保存并取得进步,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

重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对外交往中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魅力,虽只是战时因素促成的,但在战时它所发出的光芒足以吸引国内外人士的视线,尤其是日本人的眼光,所以日本必然要想法设法毁掉这座城市。在地面部队无法进入的情况下,日本选择了频繁的空袭来摧毁人民的抗战意志,达到征服中国的目的。

与重庆相比,轰炸延安就显得得不偿失了。首先,延安地处陕北地区,偏僻落后,商品经济远没有重庆那么发达,仍是以农业经济为主。

其次,轰炸延安所需成本太大,日军可控制的机场距离延安较远,需要消耗的航空汽油较多,战争经费巨大。此外,从1941年后,日本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了东南亚,大大减少了对我国的轰炸。

总之,抗战时期的重庆与延安相比,经济繁荣、工厂众多、高校云集,而且是国民政府的陪都所在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日军最想攻占的城市之一。所以重庆受到的日机轰炸要远远多于延安。

日军不是没有轰炸过延安,而是没有像轰炸重庆规模大,对重庆重点轰炸是从政治目的出发的,当时抗战主力还是国民党军队,重点轰炸重庆想迫使蒋介石投降,从而达到日军的战略目的。一旦日本人阴谋得逞,接下来就会进攻陕甘宁边区。可是日军轰炸重庆没有得到目的,这样更坚定了蒋介石抗日决心。

在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采取的轰炸策略一般是先轰击的主要是政治、军事、经济中心,以瓦解对手的能力。这个策略不仅是针对中国而言,对于其他日本所占领的国家同样也适用。对于中国而言,日本的轰炸目标点主要是重庆和南京这两座城市。那么为什么延安没有受到日本的轰炸呢?这其中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延安作为中共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抗战根据地,距离日军占领区比较遥远,日军的战略中心放在了华北和华东,前线以南的地方属于战略上的后方。此时日军的主要目的是进攻国民政府军队,削弱中国军队的正规作战能力,而延安在这个层面上没有特别大的威胁。

第二、日本军队比较清楚延安并不是中国军队所在的地方。对于日本来说,轰炸延安反而可能起到‘逞威风’的作用,进而让宣传工作难以继续开展。日军显然不会希望造成这种影响。

第三、1941年底,盟军进驻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地区,建立了远东国际法庭和调查委员会。如果日本军队轰炸了延安,那么意味着他们入侵中国的罪行更加不堪重负,同时将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和反感,使得日本的国际形象更加恶劣。

综上所述,延安没有被日军轰炸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因素是延安距离日军占领区较遥远,同时日本军队清楚延安不是中国军队所在地。此外,轰炸延安对于日本的宣传工作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使得日军选择了不轰炸延安,而将重点投放在了其他城市,特别是重庆和南京等重要城市上。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对中国境内进行了大量的轰炸。重庆和延安都是重要的战略目标,但是日军更加重视对重庆的轰炸,原因如下:

重庆地理位置重要: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国民政府军政机关所在地,也是盟军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进入中国的主要口岸之一,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重庆人口密集:重庆市区人口密集,城市规模较大,毗邻山区,有些地方地形复杂,为日军的轰炸行动提供了更多难度,同时也使得轰炸行动给重庆带来的损失更大。

意识形态因素:日本军队认为,重庆是国民政府的临时首都,对其攻击能够打击国民政府的士气,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意义。

相比之下,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在当时并没有像重庆那样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没有如重庆那样的人口密集区域,因此日军并没有将其作为主要轰炸目标。

总之,日军选择重庆作为轰炸目标,主要是因为其地理位置重要、人口密集、意识形态意义等方面的原因。

Copyright © 2010-2025YangTaTa 简约CMS社区版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1007044号-13

鄂公网安备 42068302000328号